明清史
论彼得改革思想的形成
赵士国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5年09期
【原文出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沙)1995年04期第120-124页
【作者简介】赵士国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职称:副教授


    摘要 彼得一世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改革家。他早年和西方文化的接触萌发了最初的改革思想;远征亚速的感受为他的改革思想注入了新的内容;西欧之行又使得他受到更深刻的启迪,其改革思想更加成熟。
    关键词 彼得一世 改革思想 形成过程
    彼得一世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沙皇,是一个富于开拓进取精神的伟大的改革家。彼得执政时期,他以西方先进国家为榜样,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实行全面改革,成效卓著。俄罗斯因此国力大增,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
    彼得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4岁以前,他是父皇的掌上明珠,倍受宠爱。4岁时,父皇去世,由同父异母兄弟费多尔继位。费多尔年15岁,且体弱多病,皇权实际上操在其生母的娘家人即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手里。彼得和母亲被赶到莫斯科近郊的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村,倍受冷落。1682年4月,费多尔病逝。年仅10岁的彼得被立为沙皇。但野心勃勃的索菲娅——彼得的同父异母姐姐制造血腥的宫廷政变登上摄政王宝座,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空有沙皇头衔的彼得再次被赶出克里姆林宫。他和母亲又生活在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村,这里的田野、森林、池塘和河流,给少年彼得提供了自由活动的广阔天地。彼得在这里整天和他的同龄伙伴玩战争游戏:摸爬滚打,瞄准射击,骑马纵驰,攻克“堡垒”。彼得还爱操刀弄斧,当铁匠,做木工,造船、筑城、航海。1689年,索菲娅倒台,彼得亲政。彼得日益走向成熟,在俄国政坛上展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从而成为一代伟人。
    人们很难想象,一个长年沉湎于“战争”游戏的村野顽童,一个习惯于操刀弄斧的粗莽汉子,怎么会成长为一个弃旧图新,与传统势力作坚决斗争的改革家呢?史学家们对彼得改革一向兴趣浓厚,但往往只注重于对改革的原因,改革的作用及改革的性质等的研究。本文拟对彼得改革思想形成的路向及原因略作探索分析,以就教于史学界同行。
      一、日耳曼村初浴西风
    日耳曼村位于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村附近,莫斯科河的支流牙乌兹河岸边。这里居住着各国来俄罗斯的外国人,它是欧洲特征的缩影,是一个宁静、优雅和富有西方文明色彩的地方。这里的砖瓦房和花坛,两旁栽着树的笔直的小径和喷泉,与莫斯科的带有东方色彩的混乱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同在欧洲一样,这里有天主教徒、新教徒,有德国人、意大利人、英国人、荷兰人、丹麦人、瑞典人,等等。这些人中间除混杂着少数冒险家外,绝大多数都是诚实、能干和有强烈事业心的移民。他们当中有从事各行各业的出色人才,有工程师、建筑师、医生、画家、天文学家、教师、商人、军官等等。尽管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国度,从事不同的职业,操着不同的语言和信奉不同的宗教,但身居异邦的共同感受使他们结合成一个整体。各国的移民都与自己的祖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不时获得来自西欧的各方面的信息。彼得对这个不同于克里姆林宫和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村的奇特环境怀有极大的兴趣。他经常去这里的外国人家里做客,和他们聊天,向他们请教种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和他们交朋友。他同瑞士人弗朗索瓦·勒富尔,苏格兰人帕特利·戈登关系密切,接触频繁。勒富尔身材高大和彼得不相上下,他原在好几个国家中服过役,后来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参加了俄国军队。他见多识广,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还能结结巴巴地说俄语、荷兰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英语。戈登是苏格兰世家的后裔,他长期在俄国军队中服役,曾跟随俄军到德国、波兰和瑞典作过战,也参加过瓦西里·戈利津所指挥的两次远征克里木的战争。随后,他数次出使英国,圆满地完成了关于贸易方面的任务。戈登以其足智多谋、沉着老练、高雅的骑士风度和对西方习俗的了解而深受彼得的赞赏。勒富尔和戈登与彼得亲密无间。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作乐,促膝谈心。彼得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一些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发达的工业、繁荣的商业以及各国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情况。他把听到的关于西方的情况与俄国进行比较,觉得俄国实在是太落后了。特权贵族盲目排外,拒绝西方文化;古风旧习受到教会的维护,落后而顽固;人民愚昧无知,经济贫穷落后;政权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下,法制紊乱,无章可循。所有这一切,严重束缚着人们的行动,窒息了人们奋发向上、弃旧图新的首创精神。有一次,勒富尔饮酒过后,也许是由于激动,他当着彼得的面慷慨激昂而又坦率诚恳地抨击了俄国的落后现象。他说,你们俄国人,只顾自己,谁也没有国家的观念,有的人只想发财,有的人只顾追求功名,还有的人只求免除饥饿,这些人和非洲的不开化的民族没有区别,你们的国家没有手工业,也没有军队,更没有军舰,有的只是把老百姓的皮剥下来。勒富尔一席话,给彼得以强烈的震动。还有一次,彼得和勒富尔一道走访了英国木材商雪特莱。在谈及国内外大事时,这位商界名流毫无忌讳地直言道:“英国的国王和贵族们,不管任何法案,凡是侵害商业的,都不批准。所以国库总是充裕的。我们商人甘心为国家、为国王贡献自己的力量。恕我冒昧,你们俄罗斯有很多法律,实在太不近乎人情。”①接着,他直率地列举了滥用刑法等恶习,指出了俄罗斯法律的许多弊端。彼得听了雪特莱的话非常激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对俄罗斯实行一场大的改革,要大力发展商业,要整顿旧有的法律,制订新的法律。勒富尔和戈登等以西方人的思想意识影响彼得,同时又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实际行动帮助彼得。是戈登向彼得提供了军事教官,帮助他组织训练少年游戏兵团。当彼得面临险境,逃往谢尔盖耶夫三圣修道院以躲避索菲娅谋杀的关键时刻,勒富尔和戈登都投奔了沙皇,为沙皇摆脱困境,战胜对手出谋划策,并最终成功地粉碎了索菲娅的政变。所以,勒富尔和戈登都成了彼得的“朋友和顾问”,成为后来彼得改革事业的得力助手。显然,彼得与日耳曼村外国侨民的广泛接触和交往,使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而萌发了他最初的改革思想。
      二、远征亚速的感受
    彼得要改造俄罗斯,他的目标是“欧化”,即以西欧国家为榜样,使俄罗斯达到或超过西欧先进国家。但是,学习西方,首先必须加强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打开通往西方的窗口。
    至17世纪末,俄国实际上仍然是一个闭塞的内陆国家。当时,俄罗斯唯一能通过水路进入西欧国家的门户是阿尔汉格尔斯克——一个位于白海的港口。但是,在一年中,它有9个月时间被坚冰封冻。而且,阿尔汉格尔斯克远离俄国中心,路途遥远艰险,商品运费昂贵,令人望而却步。西部的波罗的海,本是俄国和西方国家最好的贸易通道,从这里去西方国家比从白海出发的路程要近一半,但它为瑞典人所控制。而原属俄国的芬兰湾,早在1617年就被瑞典人夺去了。南部的黑海是土耳其的内海。土耳其人在顿河河口附近建有坚固的亚速夫要塞,使俄国船只不能进入亚速海。第聂伯河河口和克里木沿岸为鞑靼人所控制。鞑靼人在土耳其帝国的支持下,经常袭击乌克兰地区,阻止俄国人南下。昔日著名的“从瓦兰人到希腊人之路”②很久以前就完全衰落了,在第聂伯河的出口处如今耸立着土耳其的要塞奥恰科夫。
    彼得一世雄心勃勃,决心打开一个通往西方的窗口。当时他考虑到,雄踞北欧的瑞典仍然是波罗的海的强国,暂时尚不可与之匹敌。南面的土耳其已失去了昔日奥斯曼帝国的威风,此时正在走下坡路。于是,彼得把目光投向南面,投向土耳其与克里木,决定首先进攻亚速夫。亚速夫位于亚速海和顿河的入口处。如能占领这个地方,俄国就有可能解决黑海出海口问题,从而打开通向地中海的水路,这样与西欧的联系就方便多了。
    1695年1月20日,正值俄罗斯的严冬季节,彼得发布了远征亚速夫的动员令。3月,彼得将集结在莫斯科的军队分为两路:一路由戈登、戈洛文和勒富尔3人率领,约31000人,170门大炮,向亚速夫进军。另一路由谢列米杰夫率领,约12万人,目的是袭击第聂伯河河口的土耳其工事,以转移土军对亚速夫的注意。彼得本人以炮兵上尉的身份随军前往亚速。实际上他是这次远征的总指挥。8月5日,彼得下令对亚速城堡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但遭到守军的沉重打击,损失惨重。后来,有一枚地雷意外地炸开了一个缺口,俄军趁势攻进城去,但很快就被打回来了。此时,秋季来临,阴雨连绵,河水上涨,俄军决定撤退。撤退途中,俄军又遭到骠悍的鞑靼骑兵的追击,行军中掉队的人被截击杀戮。由于缺乏粮食和御寒的衣服,士兵大批死亡。
    第一次远征失败了。但是,夺取亚速夫是彼得一世的既定方针。彼得决定改变打法,从陆海两面向亚速夫进攻。为此,他利用整个冬季,在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和第聂伯河支流杰斯纳河上的布梁斯克突击建立了一支舰队。这支舰队包括23艘大帆船、4艘火攻船、1300只舢舨、300只小艇和100条木筏。建设这样一支舰队,据估计至少必须两年时间。但是,彼得不顾疾病和疲劳所造成的重大的人力损失,以及连同他本人在内的人人所遭受的风霜雨雪的折磨,竟在历时半年的寒冬季节里完成了这项工作。
    1696年5月初,彼得一世对亚速夫发动了第二次远征。这一次,俄军对亚速夫的进军比较顺利。首先,俄国舰队驱散了停泊在亚速夫附近的土耳其舰队,接着又封锁了河口,拦截了对方的给养和增援。陆军对亚速夫的进攻是在大炮不准确的轰击、零星的火炮和不起作用的地雷的爆炸声中开始的。进攻受阻,将军们根据射击军成员的建议,采用当年弗拉基米尔大公攻击赫尔松时的办法:即沿城墙垒起大土包,以便人们从土包上跃上城墙,从而控制全局。但城墙上的土耳其人居高临下,使垒土包的俄军遭受重大伤亡。正当此时,从奥地利聘请的军官和工程师来到阵前,准确修正了大炮在射击上的偏差,并修改了作战计划,避免了继续伤亡。彼得一世是这次陆上包围、海上封锁以及炮击亚速夫城堡的主要决策人。这位舰长兼“第一炮手”时而亲临舰只,时而出现在堑壕中,在向敌人炮击时,他毫不畏惧地暴露在敌人面前。由于土耳其海军未能突破封锁线而前往增援,使亚速夫城堡守军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7月17日,第聂伯河流域的哥萨克前来助战,俄军乘势攻下城堡的前沿工事。7月18日中午,守军投降。彼得率俄军进入要塞,城堡内绝大多数建筑物已被夷为平地。
    俄军攻占亚速夫,使俄国获得了向黑海扩张的立足点。然而,也仅仅是个立足点。因为不仅亚速海和流入的黑海几乎全被陆地包围,而且两海的出口都被土耳其人所控制。彼得在一场对土耳其人的大规模的征服战争中,既然已竭尽全力,也只好暂时满足于局部的胜利。
    两次远征亚速,彼得的感受是深刻的。俄罗斯当代历史学家认为,第一次进攻亚速夫“是彼得青少年时期的最后一次军事游戏”③。但这次“游戏”的损失是惨重的。俄军为什么会失败呢?这是因为:第一,俄国军事落后,没有配备海上舰队,不能封锁顿河河口,使土军能从水路向要塞自由增援,加强了防御力量;第二,俄军缺乏统一指挥,各军不善于互相支援,军事行动不协调一致,甚至突击的始发时间也参差不齐;第三,俄军缺乏严格训练,除两个近卫军团外,其他部队都不堪一击,工兵素养太差,武器质量低劣,地雷炸不开亚速城的城墙,却炸死了围城的俄国士兵。所有这些都证明,俄国军事落后,工业落后,必须改革。第二次俄军远征亚速取得了胜利,其原因主要是得力于建立了一支海军舰队,所以彼得一世认为,“只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人,而同时也有海军才能成为两手俱全的人”④。但是,第一次进攻亚速失败后仓促建立起来的舰队实际上还很不适应未来的需要。因为这些船有的木料不好,有的建造质量低劣,很快都坏了。占领亚速夫,俄国仅仅是获得了一个新的立足点,要取得进入黑海的权力,要成为海上强国,前面还有很艰苦的斗争。一支合格的舰队要有通晓海军业务的军官,造船厂需要知识丰富的造船技师和熟练的造船工匠。可是,海军军官、造船技师和造船工匠,俄国一样也没有。建设舰队需要巨额经费,可是俄国财政困难,国家预算拮据,拿不出这笔钱来。还有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的种种落后也都严重困扰着俄国。百废待兴,一切都必须从头做起,一切都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两次远征亚速是彼得一世打开通往西方窗口的重要尝试,尽管这种尝试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彼得由此得到的感受是深刻的,他的改革思想也由此注入了新的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彼得进行改革的决心。
      三、出访西欧的启迪
    早在远征亚速之前,勒富尔就对彼得一世提出过一块去欧洲旅行的计划,当时彼得也表示同意。只是彼得认为时间应该后推,即当他有了一定政绩,国门之外的人对他表示敬重,甚至见到他望而生畏时,他才出国。如今,远征亚速使彼得荣获了战胜者的桂冠,彼得自以为欧洲的君主们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所以,他筹组“高级使团”出访西欧各国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彼得出使西欧,任务有两个:一是向欧洲各国游说,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反土耳其同盟;二是派留学生去西欧学习,同时招聘外国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到俄国传授知识和技术,雇用军官、水兵、炮手,购买各种武器以及航海器材,等等。
    “高级使团”的规模颇为壮观。任命了三位大使:首席大使是勒富尔,第二大使是戈洛文,第三大使是沃兹尼津。三位大使“都是才智出众的人物”。“高级使团”成员总共为250人,其中有35名贵族志愿者(留学生),专门去学习航海、造船和外语。彼得一世以下士彼得·米哈伊诺夫的名义编入留学生小队。沙皇以化名隐匿自己的身份是为了便于指挥、观察和学习。他是使团的实际领导人,而作为首席大使的勒富尔只是起装璜门面的作用。使团随行人员中还有翻译、医生、牧师、士兵和其他一些服务人员。
    1697年3月10日,“高级使团”从莫斯科出发。使团先后到瑞典、普鲁士、荷兰、英国和奥地利等国。次年,趁彼得出国之机,莫斯科又发生了射击军的叛乱。彼得获悉,立即取消了去意大利威尼斯的计划,仓促回国。1698年8月25日,彼得结束了为期一年半的西欧之行,回到莫斯科。
    彼得一世出访西欧的意义是重大的。
    首先,出国访问本身就意味着同保守落后的传统观念的决裂。在俄国历代君王中,彼得是第二位走出国门的君主。在他以前,只有基辅大公伊兹雅斯拉夫(1054-1078)曾于1075年到美因兹拜会过德意志国王亨利四世。自此以后,莫斯科历代君王都未曾迈出国门,而且也禁止自己的臣民到国外去。在俄国人看来,走出国门就意味着背叛。1672年,也就是彼得出世的那一年发表的《卡里斯勒大主教三次出访记》还这样写道:“俄国人不得离开自己的国土,因为到了国外,他们将学到其他国家人民的风俗习惯,染上其他国家人民的思想见解,从而产生冲破奴役枷锁的念头”。⑤很显然,不准出国,就是怕人民接受外国先进的思想文化,怕人民的觉醒进步,从而动摇特权贵族的统治地位。当彼得向杜马宣布出访西欧的计划时,自然也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特权贵族们议论纷纷。认为沙皇远离祖国,远离东正教的光辉,到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居住的异乡去遨游,这有损于伟大君主的身分,有失于自己的尊严。所以,他们极力阻挠,力劝沙皇放弃此行。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动摇彼得学习先进,改变俄国落后面貌的决心。彼得深知,俄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长期闭关锁国,外外界隔绝。他从早期与日耳曼村外国侨民的接触中了解到西方国家思想文化先进,工商业发达,是俄国仿效的榜样,应该到那里去看一看。彼得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出访的准备工作,使“高级使团”得以如期成行。
    其次,西欧之行导致了彼得在对外政策上的重大转折。如前所述,彼得一世派遣大使团出访西欧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巩固和扩大反土同盟,以便俄国在未来的对土战争中获得国际上较多的支持,彻底战胜土耳其,实现获得黑海出海口的愿望。但是,彼得在和各国政府的谈判中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以前的盟国奥地利也放弃了原来的立场。奥地利担心俄国实力增强,将给自己带来不利和威胁。它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继续帮助俄国对付土耳其,因此它急于结束土耳其的战争,以便腾出兵力面向西欧,准备乘西班牙国王去世后从中获取新的利益。其时,荷、英两国考虑到同土耳其的商务关系,也不愿参加反土同盟。而且,荷、英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正在积极准备参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它们所关注的是西班牙的广阔的殖民地。因此,荷、英无暇东顾,对彼得的反土同盟建议不感兴趣。彼得清醒地估计了当时西欧的这种形势,便利用出访的机会,与勃兰登堡选帝侯达成了反对瑞典的秘密协定。于是,俄国的对外政策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即由面向南方夺取黑海出海口变为面向北方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从而导致了后来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
    再次,西欧之行使彼得一世扩大了眼界,更加明确了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下定了改革的决心。彼得和他的臣属们第一次走出国门,置身于西欧众多的先进国度里,他们的眼睛突然感到明亮起来。拿俄国与西欧先进国家相比,如果说彼得从莫斯科日耳曼村所熟悉的部分西欧文化上去看,这种差别是很大的,那么,在经济上的差别对于彼得来说则是新发现。在荷兰,可以同时建造几百艘海船,仅在阿姆斯特丹就有好几十个造船厂。在很多城市里有生产帆布、粗绳、纸张、玻璃、纺织品、油漆以及制砖和锯木的手工工场,还有很多生产航海仪器的手工工场。在英国,大量开采煤铁矿已有100余年历史,有1000座炼铁炉,还有很多纺织、制皂等手工工场,其中包括拥有数千工人的大工厂。然而,俄国有什么呢?在都兰,在喀什尔附近,在莫斯科和沃罗涅日近郊有几个铁制品工厂,有几个盐场、皮革和生产书写纸的手工工场。除此以外,再没有什么。彼得亲眼看到了俄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欧国家到何种程度。他懂得了贸易、工业和文化发展之间的联系,它们和国家安全之间的联系,以及军队和舰队,教育和科学的重大意义。但是,主要的在于他清楚地意识到了俄罗斯的威胁是在经济上依附于先进国家的危险性,沦为别国的殖民地或者甚至被邻国所征服,所吞并。同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对国家命运应有的责任。俄国太落后了,必须唤起民众,振作精神,急起直追。他暗暗下定决心,回国后立即进行全面改革。在这方面,荷兰人和英国人已为他提供了榜样。这两个国家政治、文化先进,工业、商业发达,它们都有强大的海上舰队。在游历的过程中,彼得时刻想着国内的事务,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文化落后、不断受到威胁的祖国联系起来。他在心里盘算着,回国后怎样进行改革,怎样将俄罗斯迅速引上富国强兵之路。
    最后,西欧之行使彼得一世学到了很多在国内学不到的知识,增进了他的聪明才智,提高了他作为改革家的能力;同时,他还引进了大量人才,这为他的改革事业的进行加强了力量。在出国前,彼得就抱定了虚心学习的态度,他自己以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的身分出现在“高级使团”的留学生队伍中。他为出国留学生规定了学习的具体条款,拟定了学习纲要。他把学习的内容分成两类:“一类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另一类是自己选修的项目。必修的项目是航海和造船,具体要求是要能看懂图形、航海地图和指南针,同时也要掌握有关航海的其他知识”。⑥在出访各国期间,彼得对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怀着极大的兴趣去研究、去学习。在里加,他向瑞典军官提出各种问题,绘制平面图,记下各种数字。彼得的行动引起了瑞典人的不满。城防司令向国王报告说:“俄国人爬上制高点研究地形,跳下沟渠测量深度,甚至绘出全部主要工程的图案”。⑦在荷兰,为了学习造船,彼得特地向当地人买了一套木工工具,亲手进行操作。“他随时随地都表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好学心,他提出的问题,往往大大的超出了他所求教的人们的知识水平”,“他干出的活儿有时甚至超过精通本行手艺的匠师。”⑧在英国,彼得除学习航海知识和造船理论外,还参观访问了英国科学中心皇家学会,参观了牛津大学、格林威治天文台、伦敦塔、造币厂等。为好奇心所驱使,他还学会了装配和拆卸钟表的技术。除此以外,彼得还对西欧各国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感兴趣,他访问学者名流,会见政界和宗教界人士。他恨不得一个人一跃而成为一部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以便把自己掌握的新的科学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同胞。他觉得“作为一个君主,如果在某些技术上落后于自己的臣属,就会感到非常惭愧”⑨。所以,每到一地,他都以身作则,一边虚心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一边从事实际操作。他不顾疲劳,求知若渴,他的出色的学习成绩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常常获得外国工程师和技师们赞赏。他自己也感到有很大的收获。在英国待了一段时间后,他说:“如果不来英国学习,那么我将永远落后,可能一辈子只会当木匠。”⑩彼得在访问过程中还为俄国招聘到了大量忠实可靠而急需的人才。在应聘来俄的这些人中,有技术熟练的水手长尼利厄斯·克鲁伊斯,后来他被提拔为海军上将;有负责修渠工程的约翰·佩利,后来他担任了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开掘运河的工程师;有学识渊博的教授安多里,后来他到莫斯科创办航海学校;有经验丰富的舰长维尔布凡;还有具有担任舰队队长之才的23名专家,35名海军上尉,72名驾驶员,50名医生,345名水手,4名厨师以及各类手工艺人,总共640人。(11)
    历时一年半的西欧之行,对于彼得一世来说收获是巨大的。外交上虽未实现原来的计划,但出现了新的转折,而且新的外交政策后来事实证明是切合俄国当时的实际的,是正确的。至于招聘人才的任务则如愿以偿。更重要的是,西欧之行使彼得扩大了眼界,增进了知识,这对彼得以后的所作所为影响是深远的。彼得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思路、具体的目标和方向。
    以上所述,就是彼得一世改革思想形成的路向及其原因。彼得早年和日耳曼村外国侨民的接触萌发了他最初的改革思想,两次远征亚速的感受为他的改革思想注入了新的内容,而西欧之行则使他受到更深刻的启迪,扩大了眼界,增长了才干,并使他的改革思想更加成熟,改革的决心更大。出访归来,改革开始,俄国由此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收稿日期:1995-03-24
    注释:
    ①孙祥秀《彼得一世改革》,求实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②指从9世纪起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各族人民与拜占庭之间的商路。
    ③A.E·瓦达尔斯基《彼得一世》载《历史问题》俄文版,1993年第6期,第63页。
    ④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苏联史纲(十八世纪第一个二十五年)》俄文版,第370页。
    ⑤⑦⑩[法]亨利·特鲁瓦亚《彼得大帝》,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1、96、114页。
    ⑥M.M。巴科斯诺夫斯基《彼得一世》俄文版,1941年第1卷,第376页。
    ⑧[苏]尼·伊·帕甫连科《彼得大帝传》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61-62页。
    ⑨马夫洛丁《彼得一世传》俄文版,1949年版,第32页。
    (11)H·H·马尔恰诺夫《彼得一世的外交》俄文版,1986年版,第100页。^



返回1995年09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