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魏玛德国争取恢复大国地位的斗争*
肖汉森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5年02期
【原文出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武汉)1994年06期第49-55页


    关键词 魏玛德国;大国地位;回到西方集团
    1923年是魏玛德国历史发生转折的一年。此后,魏玛德国从一战后出现的政治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并且经过几年惨淡经营和斗争,重新恢复了昔日大国地位,以欧洲资本主义头等经济大国的实力,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本文拟就1924-1932年魏玛德国为恢复大国地位所进行的斗争略陈管见。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国际阶级力量的新变化和国际格局的新组合,经过战后初期相互间的尖锐较量和斗争,从1924年开始出现相互和解和相对稳定的趋势,人们热望战争结束后的和平与安宁终于实现。在资本主义营垒中一直处于矛盾焦点的魏玛德国,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获得了调整外交政策、谋求大国地位的良机。
    1924年后的国际形势,对魏玛德国恢复大国地位的斗争,是极其有利的。资本主义列强与苏联之间,在苏俄战胜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之后,获得了两种不同制度和平共处的条件。西方帝国主义敌对势力虽然不断对苏联进行挑衅,企图拉拢德国,组织反苏统一阵线,挑起武力冲突。但这期间,由于苏联坚定地执行和平外交政策,反对战争,维护集体安全利益,两种不同制度之间没有发生直接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而是在相对和平环境和相互谅解中发展合作关系。魏玛德国与苏俄1922年确立的“拉巴洛精神”,仍然是两国共同奉行的原则,而且两国于1925年10月缔结了经济条约、1926年4月缔结了友好中立条约。这些条约进一步调整了两国一系列重大经济、政治、司法等方面的关系,两国的往来和合作加强,有利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提高了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为德国同西方列强抗衡提供了条件。
    在资本主义世界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也相对有所缓和。法国用军事力量占领鲁尔没有达到所追求的目的,一方面因国内经济状况恶化,另方面由于英美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在欧洲建立霸权的打算,不再继续采取那种强硬态度,转而实行和解政策。英国出于自身利益,继续奉行均势政策,时而扶德压法,时而联法抗德。美国为了加速美国资本和商品渗入欧洲市场,竭力增强自己在欧洲的势力,便积极扶植德国,巩固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这种形势,无疑有利于德国在外交上左右逢源,纵横捭阖。魏玛德国在与西方列强斗争中,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相机行事,谋求一方的同情和支持。魏玛德国还打着苏联这张牌,对西方列强恫吓要挟,迫使他们让步,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魏玛德国恢复昔日大国地位,在国际上就是要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获得主权的平等和独立,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回到西方集团;在国内要稳定财政,复兴经济,重振军备,增强经济军事实力。但是,此时的魏玛德国政府,仍然面临着4个十分尖锐而紧迫的外交问题,即彻底解决赔款、协约国从莱因地区撤军、德国西部和东部边界的安全保障以及军备平等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到了有利于德国的解决,那末德国在国际上,将重新以完全平等的一员,回到西方资本主义大家庭中;同时,也为复兴经济,重振军备,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魏玛德国政府为实现恢复大国地位的目标,围绕这些问题同西方列强展开了外交斗争。
    魏玛德国恢复大国地位的斗争,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24-1928年为第一阶段,魏玛德国通过外交斗争,获得部分赔款延期4年和外国贷款的权利;德国以西部边界安全保证为条件加入国联,并获得常任理事国席位,改变了战败国地位;由于美英资本的大力扶植,德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28年,德国俨然以一个经济政治大国跻身于世界大国行列。1929-1932年为第二阶段,协约国最后完全取消了德国承担的赔款义务;莱因地区的占领军也全部撤走了,协约国正式承认德国享有军备平等权,德国从此赢得了主权的真正平等和独立,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一切限制实际已被取消;而且,德国开始重振军备,企图重建为经济军事大国。
    为恢复大国地位,魏玛德国历届政府所推行的对外政策和斗争策略,是不尽相同的。1923年8月上台任总理兼外交部长的斯特莱斯曼,任总理仅100天,他是“通过履行凡尔赛和约的条款同德国以前的敌人进行和解”①,以便“德国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②,其后他在马克斯、路德、米德几届政府内连任外交部长时,继续执行这种政策。1925年9月7日他在给德国皇太子的密信中,阐明了他的对外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应采取的策略:“解决莱因问题,保护生活在国外的一千万到一千二百万德国侨民,修改德国的东部边界(夺取但泽、波兰走廊和上西里西亚),此外,德国兼并奥地利则是一个比较长远的目标。‘但主要的是……解放我们的土地,撤出占领部队;首先是让那些掐着我们脖子的人松松手;因此德国的对外政策从一开始就应该采取我相信奥地利的梅特涅在1809年以后曾经采用过的政策:随机应变和避免作出重大的决定’”③斯特莱斯曼执行与西方和解的政策,首先是与世仇法国和解,并为德国逐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恢复德国的大国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斯特莱斯曼1929年9月去世后,德国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都很大。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一场空前深刻的经济危机,国际相对和平和稳定的局面发生了动摇。魏玛德国也被卷入经济危机,经济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激剧尖锐化,军国主义蠢蠢欲动,特别是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主义势力有了很大发展,纳粹党在魏玛议会中成为了第一大政党。经济危机年代的几届魏玛政府,虽然继续与西方和解,但是却以更强硬的态度同西方对话。尤其是那些极端民族主义势力,在大垄断资本集团的支持之下,并不以大国地位的恢复为满足,而极力要求夺取失去的领土和殖民地,利用已建立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向外扩张。因此,从第四届马克斯政府开始,推行重振军备的政策,到布吕宁、巴本政府期间,公开重振军备和重新武装的活动不断加强,魏玛德国对外政策的侵略倾向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二
    魏玛政府抓住有利的国际和缓局势,为解决面临的问题而展开了强大的外交斗争,并不断取得重大胜利。
    (一)魏玛德国通过解决赔款问题的斗争,赢得了外国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德国的机遇
    魏玛德国向战胜国缴付赔款,既是德国与战胜国、尤其是与法国矛盾不断尖锐化的焦点之一,也是造成德国财政枯竭、经济困难、政局不稳的重要因素。在鲁尔危机期间上任的斯特莱斯曼政府,在表示向协约国支付赔款同时,要求赔偿委员会对德国的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进行审查,以期延期付款。已插足赔款问题的美国,支持德国的要求,并建议成立专家委员会讨论赔款问题。法国在美英压力下,接受美国建议,但不同意专家委员会对赔款问题“拥有全面审查权力”的意见,主张对其权限严格加以限制④。以道威斯为首的第一专家委员会对整个赔款问题全面研究之后,提出了一个新的赔款计划,并于1924年8月9日伦敦会议上通过生效。+  道威斯计划没有规定赔款总数和支付赔款的最后期限,只准许德国部分地延期4年支付赔款。由于规定德国的税收、铁路和工业债券作为偿付赔款的财源和对德国财政实行监督,因此,仍然使“德国的主权受到限制”⑤。但是,计划的实施,却使德国获得最大的利益,德国赢得了外国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德国的机遇。因为道威斯计划的目的,是要稳定德国财政,增强德国支付赔款的能力。为此,就必须借助外国的贷款来恢复德国的经济,所以,外国资本主要是美国资本大量涌入了德国。计划规定第一笔贷款为8亿金马克,结果给德国贷了9亿2100万金马克⑥。德国依靠外国贷款,很快稳定了通货,并开始走上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道路。
    (二)魏玛德国取得了协约国占领军撤出部分占领区和只保证西部边界安全而不保证东部边界安全的胜利
    协约国军队占领莱因地区以及法比军队占领鲁尔,严重损害了德国主权,不断加剧德国与协约国,特别是与法国的矛盾。德国停止“消极抵抗”后,法国占领军没有从鲁尔撤走,科隆区的占领军按凡尔赛和约的规定,1925年1月10日到期也要撤离。协约国不肯撤军,从法国来说,主要出于“安全保障”的需要。赫里欧曾声称安全一旦无保障,其占领军则一日不撤退⑦。在伦敦会议期间,当马克斯政府的外交部长斯特莱斯曼向赫里欧提出法国从鲁尔立即撤军时,赫里欧却提出必须把撤军同实现军事监督和缔结安全保障条约联系起来。英国政府支持法国的要求。法国答应一年内撤军。
    为了促使协约国撤出占领区,德国政府于1925年1月20日向英国政府提出“与莱因地区有利害关系的国家应相互保证严格遵守莱因的领土现状”⑧的主张,不久又向法国提出由英法意德四国缔结保证莱因地区边界现状协议的建议,并同时提出以重新讨论加于德国的战争责任和从科隆撤军作为条件⑨。新任德国总理白里安,执行与德国和解的政策,在给德国建议答复中提出了德国必须加入国联以作为安全的基本条件、对德国东部边界也应给予西部边界类似的保证、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也应参加谈判等条件⑩。此时的德国,正急需借得外债,也考虑到欧洲的安全问题,在美英压力下,于是作出了一些让步;同时德国为使法国也作一些让步,便打出同苏联缔结条约,建立更密切关系这张牌恫吓法国。1925年8月24日白里安向斯特莱斯曼发出语调十分温和的照会,邀请德国参加即将在洛迦诺举行的会议,并于同月内从鲁尔、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鲁罗尔特撤出了法国占领军。
    在洛迦诺会议上,德国第一次以平等的一员与西方列强谈判,会议满足了德国的要求。1925年10月16日缔结的洛迦诺公约,其中以英意为保证人的德法比英意相互保证条约,只保证德国西部边界安全,而对德国东部边界安全问题只字未提(11),德国获得了向“东方的自由行动权”(12)。德国代表在会上提出的从科隆撤军的要求,在德国对裁军的大部分要求作出保证后,协约国宣布1925年12月1日开始从科隆撤军,1926年1月31日撤完(13)。这是德国外交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为彻底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打开了一条新路。
    (三)魏玛德国以与英法等国同等地位加入国联,在国际上政治大国地位得到恢复
    早在1924年10月,德就向协约国询问加入国联的条件,并要求保障德国作为一个平等国家的地位。洛迦诺会议上,与会者一致同意德国加入国联。但是,直到1926年2月8日德国才正式提出加入国联的申请。德国提出申请时,要求常任理事国席位,要求宣布德国一战中“无罪”、承认德国有权保护其殖民地、德国不承担国际制裁的义务等(14)。当国联讨论德国常任理事国席位时,德国耍尽了手法,一方面扬言从缓加入国联,另方面又以同苏联缔结条约相威胁。在德国外交攻势下,英法等国作出让步,同意给德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并答应取消对德国的军事管制。于是,德国1926年9月10日以与英法意日四国同等地位加入了国联。12月12日国联行政院作出决定,撤销在德国的军事管制委员会,取消对德国的军事管制。从此,魏玛德国改变了战败国地位,在国际上的政治大国地位重新得到恢复。而且德国还利用国联这个讲坛,进一步进行争取军备平等权、取消凡尔赛和约各项条款的斗争。
    (四)在美英资本扶植下,德国经济迅速复兴,并发展为欧洲资本主义世界头等经济大国
    魏玛德国跻身资本主义世界大国行列,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力量作后盾。所以魏玛政府在进行外交斗争同时,抓住有利时机,在美英资本扶植下,加紧恢复和发展国内经济。凡尔赛和约并没有彻底摧毁德国帝国主义的基础,垄断资本家仍然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控制着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这就为经济的复兴保留了基础。道威斯计划实施后,源源而来的外国资本,直接投资德国工业,1924-1930年间,德国工业得到的投资630亿马克,其中300亿以上来自国外,而主要又是美国的贷款(15)。外国的贷款和投资,其中90%被大垄断企业和大公司所占有,用以实现工业现代化。
    1925年德国工业生产呈现高涨形势,以战前1913年为100,1925年为1913年的92%,到1927年达到战前水平,其中煤的开采量、钢和铁的产量均超过战前水平;1928年工业生产达到高峰,为1913年的114%。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工业生产,为105%和112%;英国的为98%和108%(16)。德国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1930年又跃居第二位,以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为100,1930年美国占42%、德国占11%、英国占10%、法国占8%(17)。德国的输出1926年已恢复到战前水平,到1929年时已超过了1913年水平的34%(18),在世界贸易中其绝对数和所占比重都显著增长,其中化学、电子技术、精密机械和光学工业,又回升到领导地位(19)。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大垄断资本的实力进一步加强,它们又开始资本输出。到1929年,德国垄断组织在国外共拥有100亿马克投资,并重新加入了约200个国际垄断组织,其规模和程度大大超过了战前。
    上述数字显示,魏玛德国在恢复政治大国地位时,国内经济已复兴,并迅速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强大经济实力,为跻身世界大国行列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
    魏玛德国虽以欧洲资本主义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跻身于世界大国行列,但是,凡尔赛和约规定的赔款义务仍然困扰着它,在其领土上仍然驻有协约国占领军,特别是在军备问题上没享有与英法等国同等权利,凡尔赛和约的有关条款仍是捆着手脚的枷锁。因此,魏玛政府需要继续斗争,使这些问题得到最后彻底的解决。1929年秋天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地席卷了德国,“德国受到了这场世界经济危机最为沉重的打击。与没有萧条的最后一年1928年相比,1932年是德国经济下降到谷底的一年。”(20)经济形势的变化,影响了政治局势发生变化,也影响了魏玛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魏玛德国乘经济危机造成的支付能力极度困难,在美国支持下延期偿付赔款,并最后完全取消了赔款义务
    道威斯计划规定的赔款义务,仍压在德国人民肩上,德国人民坚决反对这种重负;站在修正凡尔赛和约立场的魏玛政府,竭力要求修改道威斯计划。1928年8月,斯特莱斯曼在日内瓦签订非战公约时,提出了“解决赔款和莱因地区撤兵”的要求,经过与协约国反复争斗,12月22日英法日意比德达成成立以杨格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重新研究赔款问题的协议。1930年1月30日海牙会议上通过的杨格计划,除规定了赔款总额、偿付的最后期限和每年支付的数额外,特别是规定取消协约对德国财政经济的各种监督,撤销赔偿委员会,成立国际清算银行,表明战胜国进一步放宽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限制。“德国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收回了经济和财政上的主权”(21)。
    尽管杨格计划对于德国较之道威斯计划宽松和优厚很多,但计划的制定者仍未考虑德国当时经济状况,也未查明德国长期的支付能力。在专家委员会的德国代表沙赫特一再声明德国无支付能力,赔款支付要停止。但专家未予采纳。由于经济危机不断加深,德国的财政更加困难,魏玛政府企图用新的贷款和发行公债来摆脱面临的困境和解决支付赔款问题,但都无济于事,因而不得不再次要求延期付款。布吕宁总理亲自前往伦敦、巴黎,同英法当局商讨延期赔款和修改杨格计划等问题。与此同时,兴登堡总统向美国总统胡佛发出呼吁,要求胡佛允许德国延期交付赔款和其他债务。布吕宁在巴黎谈判时,法国答应给予德国1亿美元贷款,以解救德国经济困难。但法国要求德国不得提出修改条约,承认德国东部边界现状为最后勘定边界、德国应放弃德奥关税同盟(22)。法国的要求,遭到美英的反对。而对德国延期付款的要求,美英则表支持,胡佛总统并于1931年6月20日发表一项公告,提出从1931年7月1日到1932年6月30日全面延期偿付战争赔款和政府间的债务。在排除法国的反对之后,“胡佛延期偿付令”被各国所接受。延期偿付令的执行,对于德国来说,是走向完全取消赔款义务的重要一步。
    当延期偿付令期满之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达到了顶峰,各国经济一片混乱,德国也没有从危机中摆脱,财政越发恶化。国际清算银行虽再次提出了延期支付方案(23),但仍不能挽救德国和世界破败的金融。在这种形势下,德国要求停止支付赔款,在国际清算银行确认德国无支付能力,应该重新研究赔款问题(24)的执行发表后,英法德意比日于1932年6月16日在洛桑举行会议,讨论赔款问题。德国新任总理巴本,声称国力衰弱“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民心浮动,革命将要爆发(25),必须完全取消赔款。赫里欧不同意德国的要求,而麦克唐纳则全力支持德国。巴本为了得到法国的支持,便向法国许诺:提出两国订立关税同盟、缔结军事协定等。经过一番争斗,终于达成协议:德国赔款再延期3年,3年后不再以赔款名义而以“欧洲复兴基金”名义、由德国发行30亿金马克公债作为欧洲复兴事业费支付(26)。这笔余款实际上德国也没有清偿,长期争吵的赔款问题至此最后解决。赔款义务完全取消,表明德国从凡尔赛和约经济条款中解脱了出来,跻身大国之列的德国从此才获得了财政和经济上的独立主权。
    (二)莱因地区占领全部撤出和军备平等权的获得,魏玛德国最终实现了主权的完全平等和独立
    凡尔赛和约规定对莱因河左岸地区和右岸的桥头堡,协约国军分区按5年、10年、15年占领,到期后分区撤走。北部地区(科隆)的占领军已于1926年1月撤退完毕。中部地区(科布伦茨)应于1930年1月撤出,南部地区(美因茨)应于1935年1月撤出,德国曾多次要求提前撤出此两地区的占领军。但法国一直认为协约国占领莱因区,是履行凡尔赛和约,占领与赔款相联,赔款问题不彻底解决,法国就不能放弃这种有安全保障性质的占领(27)。德国利用国联这个讲坛,一再要求撤军和军备平等权。1928年9月米勒总理在国联常任理事国会议上,再次提出协约国占领军撤出莱因地区和普遍裁军的要求,英法等同意讨论提前撤军问题。1929年8月海牙会议政治委员会会议上,德国与英法比各占领国达成提前撤军的协议。从1929年9月开始撤出第二区的占领军,英比占领军首先撤出,11月30日撤完。法国占领军也同时撤离。第三区的法国占领军最迟于1930年6月30日前全部撤出(28)。这样就比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占领期限提前5年撤出了莱因地区,这是魏玛德国在外交斗争中的重大胜利。至此,德国土地上没有了占领军,实现了主权的完全平等和独立。
    但是,按照凡尔赛和约军事条款和规定,德国军备进行了裁减和限制,而战胜国列强却不履行承诺,没有把德国武装解除作为普遍裁军的序幕,自己保留了强大兵力,并不断增兵造舰,扩充军事力量。因此,德国一直要求取消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军备的各种限制,在军备问题上同其他大国享有平等权利,并要求普遍裁军,如果这个要求得不到满足,德国就要重新武装。
    德国加入国联后,更强烈地要求军备平等权,取消凡尔赛和约的一切限制。在1932年2月2日日内瓦第一次世界裁军大会上,布吕宁总理发表声明宣称:“德国政府同德国人民一样要求全面裁军。德国人民要求实现各国人民的权利平等和安全平等。”(29)德国政府还草拟了一份修改凡尔赛和约的计划,由布吕宁带到了日内瓦。德国的要求,得到了英国的支持。巴本总理任内,德国政府采取了更强硬的态度,明目张胆地取消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他的国防部长施莱歇尔曾发表广播演说,扬言如果拒绝德国的军备平等要求,德国将采取保卫本国安全的措施。巴本也向新闻界发表谈话宣称,德国不仅要求“道义上的平等”,而且要实实在在地拥有现代化军备。外交部长牛赖特向法国递交一份备忘录,建议举行“军备平等”谈判,要求各国一致裁军,德国改造现行军制、废除服役规定、扩充兵种、为维护治安保卫边界设置短期教育之民兵等(30)。由于法国的反对,德国拒绝参加裁军会议的执委会会议,并以未获得军备平等权之前不参加一切裁军会议相威胁。但是,美国支持德国,并劝告英国给予德国一定的支持,而同时又威胁法国,要求法国作某些让步。意大利站在公开支持德国的立场。于是在10月4日举行的英美法意德5国会议上,同意德国“在各国同样的安全体系范围内享有平等权利”(31)。德国享有军备平等权的要求正式被战胜国列强所承认,表明凡尔赛和约军事条款对德国的限制实际被取消。
    (三)德国政府争取军备平等权同时,公开扩充军备,企图把德国建成经济军事大国
    魏玛德国恢复了政治大国地位,并不以此为满足。特别是在经济危机袭击下,在争取军备平等权同时,逐步走上了公开重振军备、建立经济军事大国的道路。
    早在工业恢复和发展时期,德国的军事工业也发展起来。德国垄断组织最初利用国际卡特尔制度,在荷兰、西班牙、瑞典、芬兰等国的军事工业大量投资,进行军用飞机和潜艇的生产(32)。军火大王克虏伯,在国内的公司实行了非军事化,但却在国外继续进行军火生产(33)。
    随着战败国地位的改变和要求享有军备平等权利,德国扩充军备的活动也随之公开和加强。一战前夕,德国总参谋部下属的军官为619名,1927年时增加到922名;此时国防军扩充到35万人,半军事组织“钢盔团”的成员发展到300万人(34)。军费预算也不断增加,1924年为45700万马克,1928年为78300万马克(35)。第四届马克斯政府开始,公开推行重振军备的政策。1928年3月5日决定建造一艘万吨的装甲巡洋舰,并决定此舰建成后再造9艘。米勒政府将此造舰计划付诸实施,把建造任务交给基尔船厂,这艘“A级”装甲巡洋舰终于造成下水了。到1929年,德国已向法国、日本、意大利等13个国家供应军火(36)。
    由于经济军事实力增强,也由于经济危机加深,魏玛政府对外政策的侵略倾向也逐步加强,公开提出这样的任务:要把德国重建为攫取殖民地和委任统治地的世界大国,合并奥地利,重新武装德国军队(至少达到波兰军队的水平)和修改德波边界(37)。帝国银行总裁沙赫特1929年与杨格谈判时,明确提出了归还德国殖民地、修改东部边界的要求。布吕宁政府的外交部长库齐乌斯公开表示,“德国对现在的东方边界是不满意的”(38)。1931年3月库齐乌斯与奥地利副总理朔贝尔签订德奥关税协定,公然违反1919年的圣日尔曼条约和1922年的日内瓦议定书的规定,策划德奥合并的阴谋。同年,法本托拉斯主席杜伊斯堡在一次演说中也叫嚷,要建立德国领导下的从敖德萨(在苏联)直到波尔多(在法国)的经济联盟。1932年布吕宁总理将一份备忘录交给比利时国王阿尔伯特,建议把波兰走廊归还给德国,组织德法工业联盟,以解决欧洲问题(39)。同时,在全德国,复仇主义情绪上升,学校、机关、电影院、广播电台等,都在颂扬“大德意志”这种具有复仇情绪的思想(40)。立于大国之林的德国,其对外政策的侵略倾向已昭然于世。
    综上所述,魏玛德国政府抓住有利时机,谋求恢复大国地位,振兴经济,取消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完全符合德意志民族的根本利益,顺乎民心。但是,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公开推行重振军备的政策,叫嚷夺取失去的殖民地,企图复仇和扩张,这是根本违背民族意愿的,使魏玛共和国本身的危机加深,也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条件。
    *本文1994年6月6日收到(本文系国家教委“八五”社科科研基金项目中期成果)
    注释:
    ①[美]特尔福德·泰勒:《慕尼黑——和平的代价》上册,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132页。
    ②[苏]奥尔洛娃:《1923年的德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第68页。
    ③(13)(14)(24)[法]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1919-1984)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第94、81、91、153页。
    ④[德]埃德尔曼:《德意志史》4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62-263页。
    ⑤(21)[德]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中译本,第255、260页。
    ⑥(32)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9卷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0、53页。
    ⑦(26)(27)(30)(31)姜季辛编:《现代德国政治外交史》,中华书局印行1935年,第257-258、278、271-272、283、286页。(注(31)又见[苏]《外交史》,第770页。)
    ⑧《1925年洛迦诺会议》,莫斯科1959年版,第33页。
    ⑨[美]布渥尔:《欧洲战后十年史》,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90-91页。
    ⑩(23)[美]兰森:《1914年后之世界》,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10-211、194页。
    (11)《国际条约集》(1924-1933),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第205-218页。
    (12)(35)[德]洛赫:《德国史》,三联书店1958年,第436、445页。
    (15)(39)[德]阿尔伯特·诺尔登:《德国历史的教训》,三联书店1958年,第60、64页。
    (16)(19)(20)[德]卡尔·哈达赫:《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3、35、42页。
    (17)樊亢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346页。
    (18)(33)[美]艾伦:《战后世界经济与政治》,世界知识社1948年,第5、8页。
    (22)(25)(28)(37)[苏]维戈兹基等编:《外交史》,三联书店1982年,第730-731、731、694、728页。
    (29)(38)均转自上书,第762、729页。
    (34)(36)(40)[苏]若甲诺夫:《德国现代史纲》第二章《魏玛共和国》部分,莫斯科1959年版。



返回1995年02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