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理论与历史——发展主义与拉丁美洲
金计初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5年02期
【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京)1994年03期第135-145页
【作者简介】金计初,193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应。人对自然界的认识、适应和改造产生了自然史。人对社会的认识和推动则产生了社会史。在历史形成的过程中,人是具有能动作用的因素。人对历史起了主动的作用。在人与历史二者之间,人处于主体的位置上。因而人对历史的关系是主观对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然而人在无法认识历史规律的时候,主体的人对历史客体的作用是不自觉的。每个人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或是推动历史发展或是起阻碍作用。但在社会进入到了近现代之后。由于科学的发达和们对社会认识视野的扩大,人对于历史的认识不再是被动的了。现在,有觉悟的人不但能够认识历史,而且能提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而又能促进历史发展的理论来,并在实践中去贯彻实行。一种正确的理论能使历史的发展符合规律、顺理成章,能使历史的发展在安定和谐的环境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时至今日,先进的人对历史的贡献已是主动、积极的了。
    二战后拉丁美洲地区就是在拉美“发展主义”理论影响下向前发展的。或者说现代拉丁美洲历史发展是在“发展主义”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拉美在二战后出现了“拉美经委会宣言”,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理论,被称为“发展主义”。几乎拉美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有意无意地接受了这种理论。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以发展工业主要目标,实现国家经济现代化和社会民主化的运动席卷整个拉美。拉美国家都希望通过经济现代化这个手段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实践发展主义理论的结果确也使一些拉美的主要国家在其主要方面达到了繁荣国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平民主的目的。拉美的大多数国家已从不发达发展到了逐渐发达的阶段,拉美的历史也已从前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到了资本主义阶段。因此,历史证明:“发展主义”是一种推动拉美历史前进的理论。
      为什么说发展主义是历史理论?
    发展主义思想始见于1949年,①其始作俑者是阿根廷的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劳尔·普雷维什(1901-1985)在30-40年代时曾任阿根廷中央政府财政副国务秘书、中央银行总经理、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经济学教授等职。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给阿根廷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当年作为主管阿根廷国家财政工作官员和经济学家普雷维什,痛切地感到了危机对阿根廷这样不发达国家所造成的危害。普雷维什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信仰动摇了。从此,他象其他拉美的经济学家一样开始思考和探索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问题。1949年,普雷维什到拉美经委会工作,提出了“发展”的设想。以后普雷维什与一批拉美专家研究了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史条件,探索了拉美国家的发展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拉美国家工作化和现代化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发展经济为出发点,而其目的在于推动拉美历史发展的学说,被人们称为拉丁美洲的“发展主义”。
    发展主义的主要特点是破旧立新。它的“破”是破当时不合理的拉美与国际垄断资本间的经济关系,即不合理的“中心——外围”国际经济结构。普雷维什认为:目前在世界上存在着由“中心”与“外围”组成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体系。这里的“中心”,指的是西方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外围”的活动服从于“中心”的利益,是从属于中心利益的附庸。外围国家技术落后,只能为工业国生产廉价的原料。因此,外围国家专门生产初级产品,工业品依赖进口;在经济部门中普遍存在着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部门。这种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使“外围”国家的资本积累能力受到很大的压制,同时也使它们的进口资本货的能力受到限制,妨碍了工业化的发展。所以,象拉美国家这样的“外围”国家要想发展,首先要打破“中心——外围”这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结构。
    既然有破,必然有立。发展主义“立”的是:“工业化”。发展主义认为工业化是拉美国家摆脱“外围”地位的唯一手段。而这里所说的工业化有其特定的内容。普雷维什认为,实现工业化有三个条件:其一,进行大量的投资;其二,实施保护主义政策和严格的外汇管制;其三,调整国家在税收、工资、利润和就业方面的政策,以刺激本国私人企业的发展。在这三个条件下先搞内向发展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即由专门为国际市场生产初级产品转向发展本国工业,用本国工业替代工业品进口,或者叫做由依赖舶来品转向民族工业。通过“内向发展”建立起经济决策中心;然后再转入“出口替代”,即促进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战略。这种外向发展又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资本货物为其后盾的,也就是说,发展主义所说的工业化已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工业化,而是工业现代化了。
    工业的发展可以使拉美国家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社会,最终形成独立的民族国家。因为工业化既可逐步克服科学、技术、文化的落后状态,又可建立起新的社会的基础。拉美旧的社会基础是传统的寡头集团-大地主和大资本家。他们只重视自己的权力,不考虑社会的发展,尤其阻碍工业化。而工业化最根本的是可以削弱从事专供出口的初级产品生产的传统寡头集团-大地主和大资本家的权力。通过削弱寡头势力,则产生和加强民族资产阶级、中间阶层和人民群众作为新的社会基础的地位。拉美社会可以通过这些人去实现政治民主化。民主化是民族资产阶级、新兴的中间阶层和广大劳动人民参与国家利益和权力再分配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社会的进步也就是历史的发展。
    “立”的具体办法是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发展本国经济。根据发展主义的理论,国家或国家机器既是经济发展的调节者,又是大量商品和劳务的直接生产者和供应者,所以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谋求本国的经济发展是拉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特征。在发展中,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在维护本国自主权的基础上利用外部资金是可行的。但外资在拉美的资本供给和技术转让方面只能起辅助作用,国家必须对它加以适当管制。普雷维什说:“在任何情况下,外资政策应符合本国自主权的基本原则。”②这就是拉美发展主义进步之处。在对待国内资金上,国家还可以一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公共投资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它掌握着的财政、税收、货币、信贷等有效手段来调节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的关系。因此,拉丁美洲地区的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应起到主动的、最高权力机构的作用。也就是说,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要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全面干预本国的经济发展。
    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也是发展主义“破”与“立”辩证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许多拉美国家的国内市场狭小,需要打破国家的界限,在一体化目标下形成一个广阔市场,以集体的力量来与“中心”国家相抗衡。普雷维什认为,国际市场的自由竞争原则只适用于结构相似的国家之间,而不适用于结构完全不同的“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之间。因此,“外围”国家组成集团一则可以促进互惠贸易,二则可以通过专业分工使工业化政策更加合理化。
    发展主义也是在发展和变化着的。进入70年代以后,智利、阿根廷、乌拉圭、秘鲁等国家曾采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芝加哥子弟”主张的“货币主义”对70年代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在智利。但这些理论万变不离其宗,在本质上却并未跳出发展主义的窠臼。因为这些理论仍以发展主义为其发展战略的基点。
    发展主义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经济理论,但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如何推动拉美地区社会发展的理论。它告诉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怎么做,怎么做才能达到人们理想中的社会境界。发展主义的精髓是通过经济的发展达到社会的发展。所以,与其说它是一种经济理论,倒不如说它在实质上是一种指导社会发展和推动历史前进的理论。
      发展主义与经济现代化
    发展主义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工业的发展来达到社会发展的目的,因此发展主义的实践具体体现在工业的发展上。
    二战以来拉丁美洲在发展主义的指导下,工业的发展从传统的初级产品加工发展到了真正的新兴的高科技工业。传统的工业指的是采矿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食品、饮料、纺织、成衣、皮革、制鞋等等。新兴工业有钢铁、有色金属精加工、石油化工和自动机构制造等部门。传统工业普遍比较落后,产值低,门类不健全。一个国家往往偏重于某一个方面,形成了拉美单一产品的体制。新兴工业的特点是工业形成体系,是一种自动化程度高、具有高科技特征的工业。
    通过60-70年代的发展,一些主要的拉美大国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单一经济的体制,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工业体制。以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大国为例,已经形成了以汽车、造船、石油化工、军火和原子能等为其工业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到1975年时机器制造业已成了拉美制造业中最大的部门,约占整个地区制造业的26.9%。在机器制造业中汽车工业的产值又占机器制造业产值的一半以上。汽车生产从无到有,在80年代,年产量已超过200万辆;1993年时巴西一国就生产了139万辆。据估计,到2000年,拉美的汽车销售量还将增加30%,其中巴西几乎占一半。而到2015年,巴西将是一个拥有500万辆汽车的市场。③发电量增加了14倍。拉美的钢铁产量在1950年为140万吨。几十年间增加了将近9倍。不但钢产量大大增加了,而且建立了许多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中大型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就有25家之多。规模最大的是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钢铁公司和墨西哥高炉公司。钢的自给率也从二战前的25%,提高到70年代末的80%。飞机工业起步于70年代。到80年代时,诸如巴西、阿根廷等国的飞机制造业已成了国家的骨干工业。阿根廷的科尔多瓦、巴西的圣若泽多斯坎波斯和博图卡和墨西哥城已成了拉美飞机工业的中心。巴西在1979年时已是世界第五造船大国。能造10万吨以上的大油轮。阿根廷的造船业已能建造大型的近洋海轮、海上钻井平台、快艇和导弹驱逐舰等大型高精尖的船只。巴西军火工业的发展迅速,从60年代起步,到70年代就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坦克制造商。后来它的军工产品销售到世界上4大洲的65个国家。石化工业的发展是最令人刮目相看的。它从60年代起步,到70年代时拉美的主要大国相继建立了石化工业,墨西哥的各类石化产品在1988年已达1,860万吨。阿根廷的石化产品品种齐全,能生产乙烯、甲苯、合成橡胶等化工产品。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化工厂是阿根廷碳化氢、香料和烯烃等产品的中心。委内瑞拉的埃尔布拉索石油联合企业,其设备、自动化程度和产品的品种及产量等均属拉美之冠。
    在工业发展的同时,拉丁美洲的农业也大大地发展了。农业原是当时大多数拉美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拉美各国对农业生产基本上采取促进和推动的政策。50-60年代时拉美全地区农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为3.5%。在1950年至1979年期间,农业的灌溉面积增加1倍,拖拉机拥有量增加6倍,化肥使用量增加23倍。拉丁美洲农业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绿色革命”,它培育和推广了许多优良品种,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到60年代末,拉丁美洲已成为第三世界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到1978年,全地区每千公顷耕地的拖拉机拥有量为非洲和远东平均水平的4倍。1950-1980年间,农业产值增加1.5倍以上,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3%。
    拉美原来是一个农业社会。到80年代后期,拉美国家的工业产值普遍超过了农业。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60年的31.7%上升到1980年的45%,而农业比重则从17.2%下降到10.9%。如哥伦比亚在历史上是个传统的农业国,由于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到1974年时非传统产品的出口额第一次超过了咖啡;到1980年时,它的工业产值也超过了农业,成为农业-工业国。这时的拉美已成为潜在意义上的工业化世界,拉美已从前资本主义社会正在走向现代化的社会。
      发展主义改变阶级构成
    由发展主义理论所引起的发展,更为拉美各国产生了新的活跃的社会因素。这个活跃的因素就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为基础的新一代的社会中间阶层。
    拉美的民族资产阶级出现得并不晚,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力量出现在拉美的社会上却是二战以后的事。从60年代晚些时候起,拉美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已成了一支强大到足以能左右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力量——私人垄断资本集团,也就是说,拉美的民族资本已进入了垄断资本的阶段,即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在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智利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里,大大小小的民族垄断资本集团对本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巴西的民族私人资本在1964年到1985年间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迅速地发展起来。民族资本的私人企业从此在数量上逐渐占了绝对的优势。因为巴西百分之百的微型企业属于私人民族企业,大多数的小型企业也是民族私人企业。在中型企业中,民族私人企业也大大超过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数字。1980年,总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7,535个,其中6,561个为民族私人企业,而且它们的资产合起来占7,535个大企业总资产的40.8%,几乎等于581家外资企业总资产的4倍。企业数量也远远超过国营企业(共393个),资本总额仅少于7个多百分点。民族私人资本基本上左右着建筑业、农牧业、林业、商业等行业。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也有重要的影响。
    民族私人制造业企业中突出的是弗朗西斯科·马塔拉佐联合工业公司。80年代时发展到40多个企业,1983年职工达2万人以上。曾被美国《幸福》杂志列为美国以外的500家大公司之一。沃托兰丁财团。1982年时有92个公司。1984年雇佣职工5.6万人,1985年营业额达15亿美元。采矿企业卡埃米(CAEMI)公司属于安图内斯财团。1984年该公司出口铁矿砂达3.7亿美元。从事建筑企业的卡马尔戈·科雷亚财团,有资产400亿美元。80年代初期营业额约10亿美元。1983年雇佣的职工达2.5万人。“科贝苏卡尔”(COPERSUCAR)是最大的民族私人制糖、食品和酒精企业。在产品销售方面。该公司1982年是巴西国营、外资、民族私人企业中的第11个大公司。1983年上升到第7位。最大的民族私人商业财团是圣保罗州的“糖面包财团”(Pao de acucar),1982年在全国14个州有341个大商店,零售额占圣保罗州的一半,在全国也占6%。雇佣6万多名职工。“贴现银行”是最大的民族私人银行。1980年雇佣职工达7.5万人,1985年上升到14.5万人。在全国各地有1,500个分行。有主顾近千万个,纯资产为9.6亿美元。
    从50年代中期起,墨西哥工业中出现了私人垄断资本。据1965年调查资料:当年墨西哥全国有工业企业13.6万余家,资本总额为95,664百万比索,其中大型企业约有2,000家,仅占企业总数的1.5%,其资本额达到73,824百万比索,占工业资本总额的77.2%,④可见资本集中的程度已相当高。50至60年代末,墨西哥除了国家垄断资本控制着石油、电力、铁路等基础部门外,私人垄断资本在工业企业中垄断了许多大型工业部门。在工业资本集中的同时,私人银行和金融资本也迅速增长。1940年,国家和私人银行共有78家,1960年增加到264家,其中私人银行就有244家。1940年至1970年私人银行拥有的资本从79亿比索增加到1,449亿比索。⑤由于私人银行的资金日益增长,不断向工业、商业和公用事业进行投资,于是出现了以几个大银行为中心形成的本国的金融——工业集团。这些集团是墨西哥私人垄断资本的核心力量。墨西哥实力最大的私人垄断和金融资本集团有:墨西哥国民银行集团,其主要股东是莱戈雷塔家族。商业银行集团,又称“埃斯皮诺萨·伊格莱西亚斯集团”;蒙特雷集团,其核心是加尔萨·萨达家族;奇瓦尔集团,又称“墨西哥商业银行集团”。这些私人垄断集团以其雄厚的银行资金在钢铁、纺织、化学、玻璃、建筑材料、食品工业和商业部门中进行投资和参与经营活动,控制和垄断着全国许多大型工业和商业系统。私人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对墨西哥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对加工制造业的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阿根廷从50年代开始出现了私人垄断资本。目前重要的私人财团有:“加罗巴利奥-索拉金财团”,主要经营商业、制糖业、金融业和石油化工业;“佩雷斯·科姆潘克财团”,主要从事农牧业、商业、石油和金融业经营活动;“卡波索洛财团”,主要经营农牧产品加工业;“萨塞特鲁财团”主要经营食品工业、金融业和商业;“佩尼亚弗洛尔财团”拥有1,400公顷的葡萄园,主要经营酿酒业;“诺格斯财团”主要经营制糖业和从事商业活动;“塞鲁格萨财团”主要经营造纸业、出版业、化学工业和金融业;“拉努塞财团”主要从事商业、农业、家具制造业和金融活动;“布劳恩·梅嫩德斯财团”主要经营建筑业、出版业、农机制造业、金融业、农牧业和旅游业;“埃利萨尔德财团”主要经营家具制造业、金融业、造纸业、化学工业和农业;“西阿姆·迪特拉财团”主要从事冶金业、钢铁制造业和金融业的经营活动。
    阿根廷的许多工商业资本家是大农牧主兼资本家。如西阿姆·迪特拉财团中的托尔库阿托家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有大片牧场。圣菲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艾利斯省的一些农牧业主在法布里尔·菲南西埃拉财团中有大量投资。
    阿根廷私人资本也向国外输出,最大的私人资本财团邦赫-波恩和西阿姆·迪特拉在巴拉圭、智利、乌拉圭、巴西等邻国的企业中都有大量投资,在西欧也有投资。
    在委内瑞拉的财团中,已形成了以福尔默和门多萨为代表的老财团和以蒂诺科和西斯内罗斯(Sisneros)为代表的新财团。老财团主要以传统方式积累资本。新财团主要借助国家的财政力量发展势力。他们通过自己的组织(委内瑞拉商业和生产协会联合会,简称商联)对国家的统治、经济和社会策略施加影响。目前,福尔默-索洛亚家族财团是委内瑞拉最大的私人垄断财团,其它还有联合银行、门多萨财团、博尔顿财团、波拉尔财团、德尔菲诺财团等。
    秘鲁国内资本的积聚过程较慢,程度也较低。但是,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在秘鲁也逐渐形成了同外国资本有密切联系的本国垄断资本。如吉尔特梅斯特、马切戈·穆尼奥斯、曼努埃尔·普拉多、佩德罗·贝尔特兰等家族,在采矿、制糖、纺织、食品、金融等部门都有巨额投资。
    哥伦比亚7家本国私人财团拥有的资本在50亿美元以上。据哥伦比亚前财长估计,属于大哥伦比亚集团、圣多明各集团和路易斯·卡洛斯·萨米恩托·安古洛集团的资产已达36亿美元,而哥伦比亚1982年的政府预算仅42.6亿美元。在智利,全国250家最大企业的一半以上掌握在5家私人财团手中。著名的克鲁萨特-拉腊因集团拥有的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
    民族资本的出现不但使拉美国家的社会成份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因为这个阶级的出现改变了拉美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使得国际垄断集团不能再象从前那样在拉美为所欲为了。如1977年,美国以所谓人权问题干涉巴西内政,巴西政府毅然废除1952年与美国签订的军事互助条约。1982年安图内斯带领另外22家巴西私人企业家以2.8亿美元的价钱(政府也予以援助),收买了美国富翁丹尼尔·路德维格在巴西阿马巴州用10亿美元开办的“雅利计划”(以开矿、造纸、农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企业)。把美国垄断资本的势力从巴西赶出去,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工业的发展使拉美社会在二战后出现的另一个活跃的社会力量是人数众多的中间阶层。所谓中间阶层,顾名思义是介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一个广泛的阶层。老一代的中间阶层主要是由城市的小企业主、小商人、欧美移民和一些因缺少土地而弃农从工者构成的,他们的人数还不很多,对拉美的社会还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新一代的中间阶层主要是“薪金阶层”,包括教师、政府官员、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经济的发展把拉美社会的绝大多数人赶到了中间阶层之中,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从事小企业和手工业劳动的人破产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数增加了。科学教育的发展使加入中间阶层队伍的人员素质大大地提高了。70年代中期到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程序编制员、证券经纪人、保险行业人员、教员、职员、秘书、会计、银行职员和技术人员等都加入了中间阶层的队伍,这些人大多接受了高等教育。他们在就业时既无力创办企业,又喜欢自由择业,他们是中间阶层的骨干力量。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和科学种地的水平,大量农村多余的劳动力进城打工也增加了中间阶层的队伍,所以至70年代中期,阿根廷、智利、乌拉圭中间阶层的人数已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墨西哥占30%左右。80年代至今,拉美中间阶层的人数已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拉美中间阶层的特点是不但人数众多,而且人员素质高,他们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在社会的变革中他们的动向常常能牵动运动的方向。因为他们的素质较高,知道什么叫民主,怎样实现民主,因此他们不但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更是民主化运动的主力军。
    我们之所以说拉美的民族资产阶级和中间阶层是拉美社会的活跃因素是因为他们在战后的几十年里在拉美的政治舞台上提出了许多革命的主张,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推动了拉美历史前进。拉美的主义多如牛毛,择其要者而言,其中著名的卡斯特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拉丁美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拉美基督教民主主义、托洛茨基主义、拉丁美洲主义、格瓦拉主义、新社会主义、马里亚吉特思想、桑地诺主义、智利社会主义、合作社会主义、阿普拉主义、瓦加斯主义、庇隆主义和革命民族主义等。卡斯特罗在革命成功之前是个小资产阶级的革命家,后来成了马克思主义者。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在拉美影响极大,在推动拉美历史前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它各种各样的主义在各个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家都起过不同的作用。而这个主义,那个思想的阶级性无不多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性质的,或与这两者有关。
      发展主义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发展主义对拉丁美洲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是推动了拉美各国的政治民主化,也就是推动了拉美历史的进步。
    50年代初,在拉丁美洲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大批有名的独裁者,如尼加拉瓜的索摩查、委内瑞拉的西门尼斯、危地马拉的阿马斯、古巴的巴蒂斯塔、多米尼加的特鲁希略等。那时的拉美国家大都处于反动专制的独裁统治之下,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差不多的拉美国家又出现了军事独裁政权。这些新老的独裁者和统治者主要是一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战后拉美的历史是一部独裁和反独裁,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史。在与独裁者和反民主的军政权的斗争中,拉美人民为时代谱写了英勇卓绝和可歌可泣的史诗,如危地马拉的阿本斯改革,古巴反巴蒂斯塔的人民起义,多米尼加人民的反美斗争,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的武装斗争,玻利维亚的农民运动,巴西、阿根廷的社会改革斗争等。虽然当时的人民斗争轰轰烈烈,也给了拉美的独裁者强有力的打击,但当时敌我的力量相差悬殊,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人民运动普遍遭到了失败。造成这种敌我情况十分不利条件的原因是当时拉美经济的不发达和社会的落后。在当时,国家政权依然掌握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寡头们的手中。他们在经济中操纵着国家绝大部分的财富,在政治上又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所以他们牢牢地控制着国家的政权。而当时积极参与革命的主要是失业的工人、破产的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经济力量很弱,在国民经济的总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他们在政治上完全没有发言权,因此人民的力量还不足以推翻当时由帝国主义支持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寡头独裁政治。
    发展主义的付诸实践,为历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拉美的经济和社会在发展主义的指导下经过了40-50年代的进口替代,到60-70年代时普遍有了长足的发展。发展的原因是发展主义深入人心。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就变成了无穷的力量。拉美人对于他们国家的前途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是希望国家能早日富裕起来,摆脱对帝国主义的依附。达到富裕的最简单的办法是发展。拉美人对普雷维什提出的发展主义不管他在口头上是拥护还是反对;无论那些先进的拉美人提出的这个主义那个主义⑥、试图用这种办法,那种办法来解决拉美的问题,但在其具体的行动上无不都是按照发展主义这个思路来进行的。无论是军事独裁者还是广大人民都拥护发展。拉美军政权之所以也主张发展,因为他们中只有一小撮领导人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而大多数人是民族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家庭出身的下级军官。他们受过国内外的资产阶级教育,懂得富国强兵之道在于发展。不过军政权往往利用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实际上是无政府主义者们对国家造成的政治混乱和经济衰退的契机,上台后以反共为名大力推行完全依靠帝国主义,实行全盘资本主义化的经济发展政策。拉美的人民在饱受了无政府主义困扰之苦后通常认可军政府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做法。军政权的开放政策由于得到帝国主义财力物力的支持,所以很快见到了效果。著名的有“巴西的奇迹”和“智利的奇迹”还有巴拿马的民主军人政治等。
    经济发展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常常出乎统治阶段的意料之外。各国军政权的头头们原先大都是大地主和大庄园主,他们夺取政权的目的是掠夺财富和把社会保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范筹内以保持他们的统治地位。然而他们上台之后通过巧取豪夺、聚敛财富的结果成了资本家,因为拉美的军事独裁者要掠夺财富必须巩固统治,要巩固统治必须发展经济。这些军政权头头们在发展经济时热衷于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来发展经济。就是由国家替他们出钱来办对他们有利可图的企业。在经济还很不发达的国家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来求得发展,应当说是一个好办法。它可以拿整个国家的力量去和国际垄断资本竞争,以求本国资本的发展。事实证明,这个办法在拉美的发展中取得了成功。然而。一小撮人用专制统治的办法来发展国民经济的成果落入了一小撮人的手里。因为就国家资本主义而言国家是总资本家,军事独裁者就是总资本家的化身。军事独裁者利用手中的权力获取不义之财的结果是成了政经一体的大资本家。从大地主、大庄园主变成大资本家这个变化上讲倒也是一个进步。因为从地主到资本家是一历史的飞跃。
    在另一方面,国家资本的发展也需要私人资本的支持,因为国有资本的企业不可能包揽一切,在一些国家资本不愿干或顾及不到的地方,需要私人资本去办。前面我已讲到在发展主义的推动下,拉美国家在60-70年代里出现和发展壮大了一大批私人民族垄断企业财团。私人垄断企业财团的出现使得原先由军人一家控制政治局面发生了变化。逐渐壮大起来的民族资本家也要问鼎政治,也要与总资本家分庭抗礼。
    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产生的数量可观的中间阶层。他们具有科学和民主思想,更是一支要求民主的重要力量。阶级力量的变化就是社会变化的前奏。在民族私人资本的力量可以控制国民经济时,军人政权的垮台和民主化的实现那就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前景了。
    就军人而言,军人毕竟不等于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军人政权统治下的经济发展是带有强制性的。它只能在特定的时刻起作用,而不能永远起作用。军人统治者喜欢用命令来干预经济事务,常常用主观主义的办法来处理问题。时间一长,主观武断的严重恶果就显示出来了。巴西军政府的盲目发展造成了工农业比例的失调和震惊世界的债务危机。智利的发展徘徊在经济的低谷之中久久不能自拔。秘鲁军政府的瞎指挥使它不得不让位给了新的统治者。一家专政必然滋生贪污腐朽之风。国家资本主义下的国有企业成了藏污纳垢之所,国有企业普遍亏损。军人独裁政权依然故我的暴力独裁统治不得人心,因为它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增长后人民要求民主的形势了。军政权自己造成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把军事独裁者自己困死了。到80年代的中后期,大多数拉美的军政府无法维持下去,只得通过大选“体面地”下台。
    军政权“还政于民”的历史与发展主义是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的。随着经济的增长,发展主义不断充实它的新内容,使它从注重经济发展深入到了主张变革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理论阶段。普雷维什在1970年对发展主义作了新的补充:“发展主义……确信社会不均将会在发展的强大动力下逐步消除,重要的是发展”。“⑦“发展”不仅仅指“经济增长”,而且包含逐步消除分配不均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内容,亦即权力的再分配。70年代末,发展主义又提出了从结构上改革现存制度的主张。拉美经委会1979年第18次会议通过的《拉巴斯评价》指出:“经济增长的现状与发展的原义并不是一回事。增长本身并非总能带来人类幸福和社会公道。因为现有生产制度不能回答和解决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群众的贫困化……传统结构既妨碍变革,又给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造成困难,必须大力进行性质和结构上的变革”⑧。1980年普雷维什甚至提出了“改造外围资本主义”需用“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结合”的办法来进行。当然他解释说:“社会主义是指国家调节积累和分配,自由主义是指与政治自由紧密结合的经济自由”,⑨但毕竟在反共的军政权统治着拉美大陆的时候提出了与反共分子挑战的“社会主义”的口号来,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发展主义的这种发展和进步使拉美的人民认识到了权力再分配的必要。由发展主义引起的各种各样“主义”从50年代末到现在,包括整个80年代,觉醒了的拉美各国人民掀起了争取民主化的运动。为世人瞩目的斗争有1959年的古巴革命。1968年墨西哥军队残酷镇压墨西哥城学生运动的特拉特洛尔科惨案。1979年尼加拉瓜人民推翻索摩查独裁统治的胜利。1970年智利阿连德马克思主义政权上台。80年代智利圣地亚哥街头上几次三番的人民反暴力的斗争。巴西此起彼伏的人权浪潮。反动的军事独裁者在拉美人民各种思潮的斗争下不得不下台了。这是发展主义的结果,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也是新的因素替代旧的腐朽因素的必然趋势。
    所以宏观地看,拉美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拉美人民能享受到民主的成果,完全是发展主义理论引导的结果。就此而言,发展主义不折不扣地是一种推动历史发展的史学理论。
     拉美的历史发展也象其它地区一样,历经了反复和曲折,也有许多问题。例如跨国公司的问题、工农业比例失调的问题、消费基金大于生产基金的问题以及困扰了拉美十余年的债务危机问题等等。应当说这些问题确实是严重地存在着的。尤其是债务问题使许多人对发展主义心存疑虑。不过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现代拉丁美洲的发展史在发展主义的引导下它的主流是成功的,而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如举世瞩目的债务危机已得到了解决。1994年4月16日拉美的埃菲社从纽约发出的的电文告诉我们说:“巴西与国际债权银行签署续借外债协议,拉美债务危机时代宣告终结。”“债权银行委员会主席、美国花旗银行副行长比尔·罗兹15日在签字仪式上解释道,1982年8月墨西哥宣布无法继续偿还其所欠外债时开始的拉美债务危机时代已告结束。”⑩这个令人鼓舞的消息告诉我们:对拉美的历史进程要宏观地看,全面地分析。不要只见树林不见森林。
    注释:
    ①参见“拉美经委会宣言”的《拉丁美洲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和《拉丁美洲的经济研究》两篇文章。②普雷维什1970年给美洲开发银行的报告:《变革与发展——拉丁美洲的伟大任务》。
    ③美国《华尔街日报》1994年4月20日报道,见《参考消息》1994年4月29日第4版,
    ④阿龙索·阿吉拉尔、菲尔南多·卡尔蒙纳:《墨西哥财富与贫困》,墨西哥,1975年版,第51页。
    ⑤墨西哥国家金融公司:《墨西哥经济数字》,1974年,墨西哥,第211-221页。
    ⑥参见肖楠等人编写的《当代拉丁美洲政治思潮》,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⑦1970年普雷维什给美洲开发银行的报告:《变革与发展——拉丁美洲的伟大任务》。
    ⑧拉美经委会《拉巴斯评价》,转引自《拉丁美洲丛刊》1983年第4期。第22页。
    ⑨普雷维什:《外国资本主义的动力及其改革》,载《世界经济译丛》1981年第4期,第9页。
    ⑩《参考消息》1994年4月24日第4版。




返回1995年02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