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前苏联东欧国家剧变后发展轨迹初探
吴恩远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1995年01期
【原文出处】《世界历史》(京)1994年05期第44-53页
【作者简介】吴恩远,1948年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副研究员。


    1989年前后,前苏联东欧国家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变化,最终结果酿成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剧变几年来,这些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如何?沿着什么样的轨道前进?有何特点?由于各个国家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很难用一固定模式或结论简单概括。本文仅仅试图对前苏东主要国家的发展轨迹作一粗浅勾划,以就教于同行。
      一、剧变之初前苏东国家的发展构想
    前苏东国家对剧变后的国家发展构想可以从其拟建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和拟奉行的外交政策几方面来体现。
    1.政治上推翻共产党领导的“不民主的、官僚式的极权体制”,建立以多党制、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西方政治模式,并以为这样国家将会立即进入一个民主的、人道的和和谐的社会。
    前苏联早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经过1988年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到1990年苏共28大,形成一条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为基本内容的国家发展政治方针。公开声称和过去的“极权的、官僚制的社会主义决裂”,以“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取代“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①1990年苏联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修改了苏联宪法第六条,取消苏共在国家生活中的垄断地位,主张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1991年8月公布“主权国家联盟”条约、修改国名,取消原国名中“社会主义”一词。
    叶利钦就任俄罗斯总统后更进一步加快“政治改革”步伐,宣誓就职几天后就签署了实际上禁止共产党活动的法令。他明确表示俄罗斯将建成为类似美国、意大利式的完完全全的民主国家和法制国家。
    1989年1月波共(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中全会,通过了“政治多元化与工会多元化”决议。嗣后,又确定在波兰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鼎立原则,建立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6月,波共在大选中失利、团结工会组阁。新政府领导人宣称将让波兰存在的这种共产主义死去,建立以所谓民主、自由为基础的制度。
    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于1989年2月中央全会上决定向多党制过渡,实行政治多元化,提出“改变社会主义模式已不可避免”。1990年匈社工党在大选中败北、由更为右翼的党团民主论坛执政。
    其他前苏东国家也发生了大体相似的过程。
    2.经济上以私有制为目标,以急速推进、全面铺开为手段,按照西方经济模式改造原有经济体制,指望短期内可达到发达国家生活水平。
    俄罗斯于1991年7月1日颁布《国有企业私有化法》,并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翌年初开始实施“休克疗法”,急速地全面放开价格、大幅度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以期立即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同时实行“雪崩式”的私有化,甚至不惜造成大量企业倒闭和失业人口增长,认为“长痛不如短痛”,使改革一步到位。
    保加利亚1991年2月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实行“拉美式”的“休克疗法”:全面放开价格,通过私有化法、实施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波兰在团结工会掌权后,马佐维耶茨基政府根据国际金融机构的规定,采取以巴尔采罗维奇计划为基础的“休克疗法”,打算在2-3年内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②捷克于1991年1月实行以芝加哥学派代表、财政部长瓦茨拉夫·克劳斯的放弃中央国家计划和政府补贴的激进经济改革计划……其他前苏东国家均是按照这种思路实施经济改革。其特点是在西方经济学家或国际金融机构帮助下制订经济改革方案,并且在开始阶段,“几乎所有东欧国家在放开价格和放开整个价格形成制度方面都采取了坚决措施。”③
    3.外交上全盘倒向西方。
    正如俄罗斯总统外事顾问、俄科学院欧洲问题研究所副所长谢尔盖·卡拉加诺夫指出:“在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之初,当时的外交政策是“俄罗斯喜欢对我们的西方新朋友点头称是,甚至在西方还未要我们点头时就说同意。”④俄副所长丘尔金最近也说道:“过去的外交方针是:如果我们不喜欢什么东西,我们不马上说‘不’,而是尝试与伙伴寻找共同语言。”⑤
    全盘倒向西方的目的是指望以此换取西方大规模经济援助,剧变后的前苏东国家普遍存在这种心态。
      二、剧变几年来的政治经济发展概况
      (一)政治转轨基本完成,但尚未进入有序轨道,隐藏着不稳定因素。
    几年来,前苏东国家政治转轨基本完在,实现了从一党制向多党制的过渡,从集权制向分权制的过渡,从间接选举向直接选举的过渡,普遍建立了或议会制,或总统制的三权分立体制,并通过新宪法加以确认。但尚不能说已进入有序轨道。在表面平静之下的政局隐藏着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
    1.政党林立,政坛纷争不止。
    前苏东国家自实行多党制后,各政党一哄而起。截止1992年6月为止,在俄罗斯正式登记注册的有1000多个政党,保加利亚有180个政党,罗马尼亚有280个政党,波兰也有100多个政党。其他国家均是从几十个到上百个之多。⑥政党是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并为之而斗争的政治组织。列宁说过,“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⑦由于政党林立,政见各异,在围绕改革方式、速度和利益分配上矛盾尖锐。这里有所谓民主派和保守派斗争,有激进派和传统派的斗争,民主派内部也存在各种斗争。俄副总统鲁茨科伊领导的“自由俄罗斯人民党”(该党于1994年5月21日改称俄罗斯社会民主人民党——作者注)和“民主俄罗斯”运动(叶利钦总统支持的党派)因围绕改革方式之争最终酿成震惊世界的“十月炮击白宫”事件。俄议会内各党派议员团的斗争也此起彼伏。俄议会迫使总统通过的政治大赦令就是一例。新近崛起的俄罗斯民主党内部也矛盾重重,其二,三把手甚至扬言要干掉党魁日里诺夫斯基。这就表明,在前苏东国家多党制下,政党之间的相互制约、斗争尚未进入一个有序轨道,仍未建立成熟政治斗争的“游戏规则。”
    2.政府更换频繁,政党威信下降,政局难以预测。
    首先,各党派之间在关于改革速度和方法之争的尖锐冲突和矛盾使政局发展潜伏着危机;其次,面对苏东剧变后各国经济情况的急剧恶化,每一届政府都难以有所作为,而群众对改变经济状况的期望值又甚高,经济状况的日益恶化只能使政局更呈不稳,政治和经济的相互影响、恶性循环使政局更难预测。第三,政府的威信大为下降,如俄总统叶利钦在今年一月的的民意测验中,其威信已降至二、三位,对新宪法的支持率也仅为29%。
    所以,近几年来一些前苏东国家政局出现“令人头晕目眩”的变化(鲁茨科伊语),俄总理已数度易人,保加利亚四年更换五届政府,匈牙利、波兰执政的民主派最近也下台。
    3.人民情绪恶化。
    在剧变之初,很多人以为国家从此可以出现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的局面。但几年来各国的现实发展情况,已使人们情绪变得失望、沮丧和愤慨。从以下几种人心态可以看出:(1)在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中,感到由于昔日大国地位的沦落,人的尊严感失去。这在俄罗斯尤甚。匈牙利在70年代曾属世界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列,人均农产品已达欧洲发达国家水平。⑧保加利亚在80年代工业增长速度也是世界上较快国家,按人口平均计算国民收入占世界各国的第30位左右,南斯拉夫人均国民收入在1980年也达2500美元,居世界第35位。⑨而剧变后经济状况的急剧恶化,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大为下降,有些甚至沦为不发达国家水平,成为靠 乞讨渡日的国家,人们心里极为不平衡。(2)退休者、失业者阶层。苏东剧变后,在实行休克疗法过程中造成大量失业,在东欧各国失业率已达14%以上。这部分失业者、退休者由于缺乏其他生活来源,生活极其贫困。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生活在最低生活贫困线下的人口,俄罗斯占70%,波兰33.3%,保加利亚62.7%,罗马尼亚51%。⑩同时剧变后原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些社会福利措施,如公费医疗不同程度取消,对这部分年老体弱者更为困难。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萨姆索诺夫院士,就因无钱安心脏起搏器而致死。笔者曾亲眼在保首都中心地带见到冻饿而死的人。所以这部分人情绪极为低落和愤慨。(3)年轻人。如果说在前苏东国家成年人中约有60-70的人怀恋过去比较稳定的生活,在年轻人中只占30%左右。但几年来青年人已从剧变之初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兴奋情绪中转向失望和沮丧。对社会前途失去信心,有些人甚至把不满情绪向社会、向外国人发泄。近年来在俄、匈、德、保等国出现的一些带法西斯主义倾向的组织便是这种表现。美国哲学家约翰·路易斯说:“在社会不平等与国家耻辱靠近的一切国家,法西斯主义都是可能出现的。”俄罗斯联邦青年事务委员会主席沙罗诺夫最近撰文指出了俄罗斯青年的状况。他说:“在青年中,有不少例证说明青年对社会和政治的冷漠与日俱增,失望情绪、侵略性和凶恶性日渐严重,希望破灭转变成啥也不信。”(11)笔者在保首都就曾看见一群身着迷彩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剃着光头——人称“光头党”,到处追赶打人。
    据调查,前苏东各国民众对前途普遍失望者占多数,请看下表统计:(12)
       东欧、中欧公众情绪一览表   (%)
国名           认为本国朝坏的方向发展  认为本国朝好的方向发展
乌克兰             75           12
白俄罗斯            69           13
独联体国家(欧洲部分)     56           20
俄罗斯             47           31
马其顿             40           44
匈牙利             66           19
立陶宛             66           19
保加利亚            50           23
斯洛伐克            59           27
波兰              36           32
罗马尼亚            41           35
斯洛文尼亚           40           35
拉脱维亚            34           41
爱沙尼亚            28           51
捷克              31           59
阿尔巴利亚           16           72

    在前苏东多数国家里,由于人们情绪普遍转向对政府的失望,对国家发展丧失信心,因而常通过罢工、罢课、集会、游行等各种方式表达出来,直接危及社会政治的稳定性。
    4.社会犯罪率上升。
    这又是影响政局稳定的一个因素。俄联邦内务部1993年总结报告指出。在过去一年里俄罗斯团伙犯罪案增加10/3,大约300个团伙在国外作案,有近150个社会组织企图瓜分国家财产。查处了4500起行贿受贿案。吸毒贩毒案件增加近一倍,没收多达54吨毒品,查出约300家地下毒品实验室。全国近40个地区被从银行骗走840亿卢布。制造假钞现象严重。从流通中收回94亿假卢布,从犯罪分子中查出15亿假卢布和65万假美元。(13)在波兰,几年来犯罪团伙不断增加,尤其是被称作“华沙黑手党”的集团犯罪猖獗,打架斗殴,溜门撬锁,抢劫银行,贩卖制造毒品,伪造货币,行凶杀人无恶不作。在华沙每15分钟就有一辆汽车被盗。波舆论界惊呼“华沙已成为最不安全的城市。”(14)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波兰中央统计局调查,保加利亚近4年来刑事犯罪案增加3倍,捷克4年内增长1倍,其中青少年犯罪尤为严重。经济的崩溃,生活水平的下降,失业大军的的增加,法制松懈,是造成犯罪率上升最根本的原因。
    综上所述,在前苏东大多数国家,由于党派之间纷争不止,政府威信下降,民众情绪普遍低落,犯罪案上升,从而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
      (二)经济转轨进程艰难,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几年来前苏东各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方面已取得一些成效:转轨的方向框架已定;一系列经济法规出台;一些市场要素形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生产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已发挥作用;大多国家价格已市场化;确立了企业的法人地位;实现了政府职能从直接干预到宏观调控方面的转化。
    一些国家在经过几年的经济滑坡后,经济已开始缓慢回升。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等。但大多数国家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经济转轨仍步履艰难。
    1.几年来经济持续大幅度下降,大伤国家元气,为进一步发展造成极大困难。
    前苏东主要国家几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均持续大幅度下降,下表统计可以证明:(15)
       国内总产值增长速度(对上一年百分比)
国名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波兰       -11.6   -7.6    1.5    3-5
捷克斯洛伐克   -0.4   -13.4   -8.0
捷克       -1.2   -14.2   -7.1    0-1
斯洛伐克     -3.8   -19.3   -6.0    -6--8
匈牙利      -3.5   -11.9   -4.5    -3-0
斯洛文尼亚    -4.7   -9.3    -6.0   -1.0
保加利亚     -9.1   -11.7   -7.7    -4--6
罗马尼亚     -7.3   -13.7   -15.7   -2--4
拉脱维亚     -3.5   -8.3    -32.9   -7--14
立陶宛      -5.0   -13.1   -37.0   -14--16
俄罗斯      -2.0   -12.9   -18.5   -15
乌克兰      -2.6   -10.0   -14.0   -15

    按照积累价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从1989-1993年俄罗斯下降45%,保加利亚下降40%,乌克兰下降37%,罗马尼亚32%,斯洛伐克28%,捷克和匈牙利各21%,波兰15%。(16)普遍认为,如俄罗斯等国经济走上正轨得10-15年,即使这样的经济已缓慢回升的国家,如波兰,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专家认为,也需要到1997年才能恢复到1989年的水平。(17)。
    2.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由于实行“休克疗法”,迅速放开价格,同时又缺乏充足物质和产品准备;由于私有化过程艰难,国有工业仍保持垄断价格;加之一些政府官员利用过渡时期法制不健全,在资金再分配中谋取私利,使前苏东国家通货膨胀率几年来居高不下。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1992年前苏东国家通货膨胀率不低于782%,1993年为582%。各国通货膨胀率参阅下表:(18)
      通货膨胀发展速度(按年度计算%)
国名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波兰      249      60      30-32
捷克      17.5     52.0     17-18
斯洛伐克    19.2     58.0     25-30
匈牙利     36      34      21-23
斯洛文尼亚   105      247      20-23
保加利亚    64      474      60-65
罗马尼亚    50      205      200以上
立陶宛     -       350      160
俄罗斯     5       161      840-900
乌克兰     -       161      8000

    这里还不包括一些经济已经崩溃的国家。如南斯拉夫,亚美尼亚、塔吉克等,其通胀率有的几近天文数字(南斯拉夫曾发行面值达5千亿第纳尔的货币)。
    3.失业率超过预料指标。
    前苏东各国经济发展的急剧下降,在私有化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关闭,造成失业大军的猛增。除俄罗斯和捷克的失业率较低外,其他中、东欧国家普遍存在严重失业现象。这也是当前苏东国家存在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19)
      东欧各国失业率(对上一年百分比)
国名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波兰       6.6     11.8    13.6    16
捷克       0.8     4.1    2.6     4
斯洛伐克     1.6     11.8    10.4    14-15
匈牙利      1.7     8.5    12.3    13-14
斯洛文尼亚    6.9     10.1    13.4    15
保加利亚     2.1     11.5    15.3    16
罗马尼亚     1.0     3.0    8.4    9-10

    4.私有化有所发展,但进展艰难。
    前苏东各国都把私有化看作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都不遗余力地大力推进私有化,甚至不惜造成大量企业关闭和失业。几年来,私有化在一些国家已取得较大进展。原民德私有化可望在近年内完成;波兰共有国有企业8441家,到1994年第一季度已有2611家私有化,(20)波兰、匈牙利的私有经济创造的产值已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和52%。
    罗马尼亚共有国有企业6600家、但截止1993年包括小企业在内只有300家企业私有化。1994年欲拿出2500家企业私有化,但至少需要140亿美元,很难筹到这笔资金。保加利亚国有企业私有化也不足20%。农业私有化在这两个国家更呈困难。其方式是把土地归还原主。但几十年沧海桑田,原主人或迁居、或死亡、或遗失地契很难重新划分、尤其是重新耕作土地。而原有国营农场、集体农庄又被解散,致使土地大量荒芜、一片混乱,私有化比例不足20%。保加利亚曾被誉为“东欧的粮仓”,现在连大米、蔬菜都得进口。保经济学家认为至少需要20年农业生产才能恢复到1989年剧变前水平。
    俄罗斯到1993年底据官方公布数字已有8.6万家企业私有化,约占有独立资产负债表国有企业总数1/3。但在这部分私有企业中,大中型企业仅占13%,87%为小型企业;商业和饮食服务业占60%以上,工业企业仅占29%。这就意味着俄罗斯国有企业私有化还尚未达到其欲改变国有经济垄断地位的目的,私有化的重要任务还在后头。
      三、前苏东国家政局新变化
    事实证明,前苏东国家剧变后所制定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方针在实践中遭到重大挫折,各国为其政治、经济转轨都付出巨大代价,其中一些国家轻一些,但对多数国家都造成重大创伤。在这些国家人们普遍认为:“休克疗法,只有休克,没有疗法”,“休克疗法已休克”,广大群众表现出强烈不满。在这种情况下,最近在前苏东各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
      (一)政治上的变化。
    1.由前共产党演变成的社会党重新崛起,一些国家共产党重新发挥作用。
    苏东国家剧变之初,各国共产党纷纷落马,激进派(民主派)上台执政。但几年来的风风雨雨证明,激进派上台并不比共产党强多少,很多国家状况甚至更趋恶化,人们开始怀念过去比较稳定的生活。1994年6月12日俄罗斯独立日举行的民意测验表明,68%的莫斯科人认为由于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受到损失。在此背景下俄共被解散后,经过斗争于1993年2月恢复组织活动,3月登记成功,4月党员人数增加到68万。俄舆论惊呼:“俄联邦共产党重新成为国内最大群众性政党”。在12月大选中,俄共争得45个议席,成为第五大议会党团。由俄共议员团支持的前俄共中央组织部长雷布金当选为国家杜马主席。据1994年4月民意调查,俄共支持率已超过自由民主党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俄罗斯选择”。前总理盖达尔说,俄罗斯目前最强大的和有活动能力的政党是共产党。
    乌克兰最近举行的大选中,乌共占有83席,成为议会中最大党团。白俄罗斯共产党也于1993年3月召开代表会议,重建党的领导机构。目前白俄罗斯共产党在议会中占有多数席位。德国民主社会党(原德国统一社会党)目前拥有党员13.1万人,属德国东部党员人数最多的政治力量。1993年12月在布兰登堡地方选举中出人意料地击败基民盟,成为仅次于社会党的第二大政治力量。(21)据调查,德国东部目前有71%的人希望民社党能重新进入联邦议院。
    1993年9月波兰大选中,以前波兰统一工人党为核心组成的民主左派联盟和长期与波共合作的波兰农民党获胜上台执政,这标志着1989年后由团结工会各右翼政党把持政府的局面暂告结束。1994年5月,在匈牙利大选中,由原匈社会主义工人党改成的社会党以绝对多数票击败1989年剧变后执政的民主论坛,重新执掌政权。保加利亚剧变后,在1991年大选中右翼政党民主力量联盟获胜执政,组成清一色民盟政府。但仅仅一年多,保工业产值下降20%,重要消费品价格上涨10倍,全国2/3以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结果在1992年12月大选中被迫下台。由保社会党所支持的中派贝罗夫政府上台。1994年2月,笔者在保首都索菲亚拜访保社会党副主席贝尔瓦诺夫,据他介绍,在最近民意测验中保社会党领先,下一次大选可能获胜上台执政。
    前苏东国家政坛上这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使得西方很多人惊呼“欧洲左翼力量正在复活”,(22)“历史走了一圈,又回到原出发地。”当然也必须注意到这个事实:前苏东国家的社会党和共产党之间,其思想理论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之间在指导思想、组织原则、政治和经济目标等方面也存在着重大差别。
    2.政局从过去的一边倒变为各派政治力量相对平衡,相互制约。
    随着共产党力量的恢复和社会党力量的崛起,剧变时激进派一手遮天的垄断局面已被打破,一些国家民主派甚至丧失政权。同时也由于各国的经济状况普遍恶化,原来执政的民主派也因对改革方式,速度的分歧而分化成各个不同派别。如俄罗斯,当年曾共同反对8·19事变的总统和议长最后也兵戎相见;俄总统主要社会支柱“俄罗斯选择”运动派内部一分为三;波兰团结工会、保加利亚民主联盟等均发生分裂,前苏东国家政坛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更显复杂。
      (二)经济上的变化。
    1993年4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表示要调整经济改革政策,而且“某些方面要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年底切尔诺梅尔金新政府宣布“市场浪漫主义时期已结束”,明确抛弃“休克疗法”,提出经济改革新方针,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合理与适度的强硬财政金融政策;加强国家对货币发行量与信贷量的控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修改过去只用货币主义的方法,包括采用非货币主义手段;扩大社会保障,对社会领域提供援助;增加退休金,使居民收入不致因通货膨胀而下降;对私有化政策进行重大修改;重点恢复和发展生产、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等等。
    东欧各国近年来也对其经济转轨进行反思,陆续出台一些修改措施,其共同的内容均是:加强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变激进转轨为渐进过渡,修改和调整私有化做法,在所有制改造方面采取较慎重方针,改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促进生产发展,抑制通货膨胀等等。
    前苏东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实质,都是抛弃过去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向自由市场经济过渡的所谓“休克疗法”方针,改变为渐进式的向以“面向社会”、“面向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市场经济过渡。
      (三)外交上的变化。
    剧变后俄罗斯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如前所述,最初是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从1992年下半年始,承认过去的外交政策“存在许多错误和失误”。俄总统叶利钦说道:“俄罗斯国徽上有个双头鹰,一个头面向东方,一个头面向西方”,“俄罗斯大部分领土位于亚洲,这个现实本身就决定了许多东西,我们既要奉行西方政策,也要奉行东方政策。”(23)这就是制定的所谓“双头鹰”外交方针。1994年初以波黑危机为契机、俄再次调整外交政策,外交部副部长丘尔金强调这次调整“是由量到质的变化”。(24)主要内容认为俄对外方针要从俄的民族利益出发,不能忽视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加强独联体的一体化进程等。这次调整的背景在于以往亲西方的政策并未得到真正经济上实惠,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危机日甚,俄罗斯民众在大选期间对外交政策的强烈不满并不亚于对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猛烈抨击,日里诺夫斯基极端民族主义在选举中获胜正是得益于其对俄外交政策的批评。
    在前苏东国家普遍发生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认识到剧变后以为可以得到西方巨额经济援助不啻于一种幻想。同时由于割断了原有的经济联系,导致各国经济一片混乱。因而在对外政策方面提出重新恢复过去苏东各国之间的联系已成为一种共同倾向。乌克兰新近选举中获胜的新总统上台就提出要加强与俄罗斯的联系。白俄罗斯也如此,1994年7月总统卢卡申科说道:白俄罗斯对外政策的重点是全面恢复同俄罗斯、乌克兰和独联体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中亚哈萨克等国则更早一些就提出过这种观点。在前苏联大多数国家近年来要求加强独联体一体化进程呼声日高。波兰新政府上台后也反思过去对俄罗斯等前苏东国家缺乏“热情”,要求加强同俄罗斯、乌克兰及东欧邻国关系。1994年7月21日瓦文萨总统访问保加利亚对保议长约尔丹诺夫提出,前社会主义国家有必要重新组合和联合。(25)当然,这主要指恢复固有经济联系。保加利亚颇有影响的“杜马”报于1993年10月25日在头版用一整版篇幅刊登以著名经济学家安格诺夫名义致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阿尔巴利亚等几乎前苏东各国首脑的一封公开信,分析了割断旧有经济联系给各国造成的危害,提出要加强前经互会成员国之间联系的建议。(26)
    注释:
    ①《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莫斯科新闻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第71页。
    ②〔美〕卡齐米耶日·Z·波兹南斯基:“波兰经济的私有化:过渡的问题”,载〔英〕《苏联研究》,1992年第4期。
    ③《东欧放开价格:问题与前景》,〔俄〕《经济问题》1992年4-6期合刊。
    ④b谢尔盖·卡拉加诺夫:《俄罗斯找到了独立外交政策》,戴〔英〕《金融时报》1994年3月21日。
    ⑤《俄罗斯外交政策取得了突破吗?》载〔俄〕《文学报》1994年3月16日。
    ⑥杨元恪、陈刚:《1989年以来东欧、中亚政党嬗变》,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⑦《列宁选集》第1卷,第660页。
    ⑧马细谱等:《战后东欧》,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461、462页。
    ⑨《战后东欧》,第631、514页。
    ⑩新华社华沙1994年2月28日电。
    (11)沙罗诺夫:《一个永恒的问题:青年应向何处去》,载《俄罗斯报》,1994年6月26日。
    (12)〔匈〕《人民自由报》1994年3月2日。
    (13)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1994年3月16日俄文电。
    (14)新华社华沙1994年5月2日电。
    (15)奥斯兰:《东欧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载〔俄〕《经济问题》1994年第1期。
    (16)新华社华沙1994年2月28日电。
    (17)《联合国谈中东欧》戴〔波〕《共和国报》1994年4月5日。
    (18)〔俄〕《经济问题》1994年第1期。
    (19)〔俄〕《经济问题》1994年第1期。
    (20)〔波〕《团结周刊》1994年5月20日。
    (21)〔德〕《明镜周刊》1994年2月28日。
    (22)《左翼的新开端》,载〔英〕《经济学家》1994年6月11日。
    (23)俄通社——塔斯社新德里1993年1月29日俄文电。
    (24)〔俄〕《文学报》1994年3月16日。
    (25)新华社索菲亚1994年7月22日电。
    (26)〔保〕《杜马》,1993年10月25日。^



返回1995年01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