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第49届美国亚洲研究协会暨美国明史学会年会综述
万明

【专题名称】明清史
【专 题 号】K24
【复印期号】1997年05期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京)1997年07期第19-24页


    “第49届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年会”于1997年3月13——16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美国明史学会年会同期召开。我有幸应美国明史学会会长范德(Edward L.Farmer)教授之邀,参加了这次盛会。在此,仅就自己了解的一些情况略加介绍,以供学界参考。
    美国亚洲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简称AAS)是美国研究亚洲,特别是中国问题的最重要的文化机构之一。它的前身是美国远东协会,成立于1941年。当时以费正清为首的美国中国史研究新生代对美国传统汉学研究提出挑战,于1941年11月创办了《远东季刊》(Far Eastern Quarterly),随后成立了远东协会(FarEastern Asso-ciation)。1956年,远东协会正式改名为亚洲研究协会,《远东季刊》也易名为《亚洲研究杂志》。协会宗旨是增进亚洲研究的学术信息和成果交流,促进亚洲研究深入发展。研究领域包括亚洲范围内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迄今会员已达7000人,海外会员超过1500人。
    协会现任主席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卡洛尔·格拉克(Carol Gluck),副主席是耶鲁大学的詹姆斯·C·司各特(James C.Scott)。协会下设中国和内亚委员会,东北亚委员会,南亚委员会,东南亚委员会,以及会议委员会,共5个委员会。编辑出版以下出版物:《亚洲研究书目》、《亚洲商务杂志》、《亚洲研究杂志》和《亚洲教育》。
    本次会议分6大部分举行:中国和内亚,日本,南亚,东南亚,朝鲜,区域间、图书馆和教学,主要以地区划分。会议总共包含189个专题讨论会,其中以研究中国问题为最多,集中于中国和内亚部分,计有81个专题讨论会,报告论文295篇。其中有关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专题讨论会32个,报告论文117篇。而在区域间部分的22个专题讨论会中,涉及中国主题的还有17个。专题讨论会以外,可称之为特别会议的协会下设各委员会会议,以及美国各种学会、学会理事会会议等,计有123个。因此会议期间,从早上6点至晚上9点,都有各种会议同时进行。
    会议期间,一如既往同时举办亚洲图书展览会。来自美国、欧洲、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出版社在展览会上开设展台,汇集展销1996——1997年最新版亚洲研究书籍。
    关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专题讨论会,本文为介绍清楚起见,编号序列如下:
    1.古代中国对意识的区别;2.清代浪漫文学:传统和变化;3.中华帝国晚期的旅行和旅行记叙的意义;4.对中国艺术史的新探索;5.法的声音:中国古代早期从西周到汉法典选择的视角;6.前近代中国的科学和医药文化史;7.中国佛教供养人的形象和主题;8.从元到清:关于文学和文化的新探讨;9.明史研究状况之一:变化和对时期划分的考察;10.汉代文选及其作者;11.八旗已婚妇女研究;12.戏剧和现实:元杂剧的转变和政治;13.明史研究状况之二:从多种学科视野观察;14.中华帝国晚期和近代文学中的妇女同性恋;15.古代中国少数民族的特性;16.先秦经典的语言和哲学分析;17.庄子《齐物论》中的神秘主义、透视法和精神启示;18.从唐至明初对个性和忠诚的选择性描述;19.中华帝国晚期旅游作品中所反映的边境;20.中国的诗人、政治和才智;21.天师道的礼仪实践及其社会影响的继续;22.杜甫、白居易和苏轼的艺术肖像;23.中华帝国晚期妇女生活中的训导和实践;24.文天祥的文学成就;25.中国医药学中的寄生虫病;26.在礼仪与记叙空间里对立面的转化;27.从明初至明末文学艺术作品的变化;28.清代外国的影响和国家权力;29.写作、阅读和日常世界的构成:明末清初的研究;30.周代青铜铭文的新发现和新诠释;31.汉代中国科技知识的形成和传播;32.有关传统中国家庭法的帝国法令、法律汇编与官方实施。
    从时间上看,这些会议中上自先秦、下至清代(鸦片战争前),对中国古代所有时期均有论文报告;就专题来讲,囊括中国古代史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语言、文学、艺术、科技、医药、妇女、少数民族等方方面面,可以说反映出美国中国古代史研究最新成果的全貌。
    由于本人是应美国明史学会之邀参加会议,提交美国明史学会年会论文1篇,题目为“90年代以来中国明史研究概述”,因此会议期间主要参加有关明史研究的专题讨论会,了解美国明史研究的状况。美国明史学会(Society for Ming Studies,Ming Shi Xue Hui)于1995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范德教授等人倡导下成立,范德被推举为第一任会长。学会从属于亚洲研究协会中国和内亚委员会,因此每年年会与亚洲研究协会年会同期举行。学会宗旨是促进美国的中国明史研究,支持有关明史研究的学术著作出版和推进明史研究学者之间的交流。学会成立后,范德教授将其于1975年创办的《明史研究》(Ming Studies)改为学会会刊,继续出版。这一刊物是美国明史学界唯一的专业刊物,对促进学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这次会议中,有两个全面展示近年美国明史研究状况的专题讨论会。确切地说,是对美国20年来明史研究带有全面回顾和总结的专题讨论会,因此具有特殊意义。
    第一次会议的主题是“明史研究的变化和对时期划分的考察”。组织人是亚洲研究协会中国与内亚委员会主席乔安娜·汉德林·史密斯(J-oanna Handlin Smith),主持人为南加州大学小约翰·E·威尔斯(John E.Wills,Jr)教授,评论人是印第安那大学的司徒琳(Lynn A.Struve)教授。威尔斯教授在会议开始时讲述了今年明史专题讨论会非同寻常的意义。他说:1976年,亚洲研究协会多伦多会议期间,召开了总结明史研究的专题讨论会,当时正值《明代名人传》出版,推动明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从那时起,至今已经过了20年。以往中国学者们曾经认为,相对清代而言,明代不那么重要,因此没有认真关注。但是从1976年以后,明史研究已经显著地向前推进了,使我们现在对明史研究领域的基本轮廓已经有了一个清楚的概观。由于开阔思路对待那些曾经似乎显得杂乱无规律可寻的资料,我们已经使得功过的论定、佛教徒的狂热、游侠的理想、以及军事上的成就,在对儒学文士和作为中国整体的理解中找到了应有的位置。最后,他指出,现在有了新的挑战,那就是迄今许多善本书和罕见的史料已被重新出版和加以利用,与此同时,显现了一个迫切的问题,即必须审慎地考虑史料以证实重要问题。
    会议的第一个论文报告人,是美国明史学会会长、明尼苏达大学教授范德。他的报告题目是:“为什么作为一个朝代研究明代历史”。他首先以一串反问的方式开始他的发言,接着,他从年代学、空间和理论三个范畴论述了明代作为研究对象的价值,具体是从4个方面来阐述的:1.在版图、制度和统治权力方面,明代与元代和清代相比,有显著的不同,把三个朝代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时期,或者用“中国历史”来说明那段历史,是模糊了“中国”和“中国的”定义;2.明朝是汉族统治者统治和控制的王朝,王朝建立者在中国内陆曾力图推进汉文化本体;3.清朝时期,在满族征服者统治的帝国里,汉人在两个多世纪中是被压抑的,这一情况使我们在20世纪对中国国家特性的研究极大地复杂化了;4.作为满族征服前和西方侵入前的一段时期,明代为我们提供了世界前近代历史中一个相互比较和相互作用的典型的最佳研究领域。范德教授还概括评述了1978年以来美国和中国明史学界对制度和立法的研究,谈到他多年研究的结晶《朱元璋和明初立法:蒙古统治之后中国社会的整合》(1995年莱顿出版)。同时也提到中国近年整理出版的一些明史重要文献,如《全明文》、《明太祖集》、《洪武御制全书》等,促进了研究发展。最后他呼吁学界仍应关注明代政治史的研究。
    堪萨斯大学的约翰·达德斯(John W.Dardess)教授做了“明代社会史研究”的报告。他开门见山地谈到:由于宋代社会史研究学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已经使得宋代社会史有了一个完整的图象。而且现在对17世纪以后,明末清初转变时期的江南地区社会史,也有了一定概念。但是,对自宋以后到晚明之间的三百年,我们却只有模糊的了解。因此政治学家和军事战略学家首先利用丰富的史料提出必须揭示这个“黑洞”,认为17世纪以前的明朝比宋朝和满清王朝对近代和当代中国有着更密切的相似之处。他提出:明代社会史有着大量资料尚待发掘,对于明代276年历史中呈现出的各种问题,如人口学、家族、家庭、地方社团、文士群体的形成、被范德教授称作“明初的立法”在地方的影响、县级政府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试制度的社会作用,以及奴仆等等,都应该从社会史的丰富材料中寻找答案,重新思考研究。
    普林斯顿大学的马丁·黑德拉(Martin J.Heijdra)教授概述“明代经济史的研究”。他说,在过去20年中,教科书中所写的明代经济已经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代替不变法则和重税制约下一种停滞的、农业的和被窒息的经济描述的,是现在常见的自由增长和富有活力的商业景观。尤其是在晚明时期,奠定了意外的开放和多变化的社会的基础。明显的改变与其说是新事实稳步积累的结果,不如说是在观点和评论方面。他主要从书面文献和数据两方面加以分析,指出,多种资料来源说明了当时中国的经济与王朝的步伐已不相适应。因此,为了在更切实的基础上研究明代经济,一个迫切问题是审慎地深入调查对当时当地起作用的资料,实际经济及其背景往往比明政府官方记载的变化要多得多。利用各种形式的记述,研究明代经济史的历史学家必须在过去的看法上重新思考。
    明尼苏达大学的安·沃特纳(Ann Waltner)教授的报告是关于“明代历史上性的考察”。她对近年来明代女性史研究作了总的评述,而且表明,有关明代妇女研究的丰富资料,有可能使史界转变对14——17世纪中国社会的看法。她回顾了近年探讨的5个方面:1.知识妇女的世界,包括已婚妇女和高级娼妓,她们所参予的广阔的文化领域;2.各种社会阶层妇女生活中的宗教作用;3.在文学和医学书籍中性的建构(男性和女性);4.有关妇女生活的国家政策影响;5.妇女创作和再创作的各种形式。她认为,虽然从以上各方面做出了成绩,但是在运用历史转变模式结合妇女史和性别史的研究中,仍然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明代性别史应该从两个历史转折点切入考察,其一是14世纪早期,当时明代国家大力褒扬寡妇守节,而且法律中关于嫁妆的条文发生了重要改变;其二,16世纪晚期,商业化、城市化和印刷的发展改变了文化全景,在那一背景下的妇女作用,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第二次明史专题讨论会的主题是“从多种学科视野观察明史研究状况”。会议的组织者和评论人均为亚洲研究协会中国与内亚委员会主席乔安娜·汉德林·史密斯(Joanna Handlin Smith),会议主持人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艾琳·布卢姆(Irene Bloom)教授。会议也由4篇论文报告组成。
    第一位报告人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林萃青(Joseph S.C.Lam)教授。他报告的题目是“明代音乐和明代历史”。他首先指出:在当代明史研究中,音乐是一个被忽略的主题,例如《剑桥中国史》第七卷,即《明史》第一部分中,关于这个主题只有10种参考材料列入书目索引。但无论如何,明代中国是一个音乐的世界。从皇帝、官僚文士到平民百姓,都生产和消费各种音乐,而且有其自身特色的美学标准、作品及其风格。他们作为扶助人、评论人、创作者(音乐家)和消费者(听众)参与音乐活动,不同社会阶层对音乐有不同的解释。因此,了解明代音乐和它所起的主要作用,也就是对明代历史实质的了解。接着,他从明代历史的3条线索探讨了明代音乐的历史性意义:首先,文化传统手法的挪用和转变——官僚本人,象朱载堉和王廷相,适应时代需要调整音乐的理论及其实践;第二,上层和平民的相互作用——上层雅音乐,如昆腔,要依靠平民进行表演;第三,男女性别的界限,通过诸如琴曲音乐风格而加强,同时却又被其他一些音乐所模糊。
    第二位报告人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威拉德·彼得森(Willard Peterson)教授。他的专题是“明代思想史”。从一开始,他就点明,明代思想史包括思想和学术史,指出在狄百瑞(W.T.deBary)编《明代思想中的个人和社会》出版后,经过25年的发展,明代思想研究出现了新趋向:研究者们已经离开对儒学、政治理想和上层儒士的研究,并从佛教学说和实践,以及一系列不同宗教信仰的调和出版物转移开视线,将兴趣更多地投入到思想史的社会方面,如教育、文学、考试、印刷、科学、医药等。他总结评述了最近25年来西方关于明代思想史研究专著的状况,认为一批英文学术专著的出版,说明在明代思想学术史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后将继续从新的角度去考察思想怎样影响行为,以及如何在社会状况中起作用。
    第三位报告人是芝加哥大学的大卫·罗伊(David T.Roy)教授。他的题目是“明代文学研究”。首先说明在过去二三十年中,明代文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极大进展,促使这个领域的面貌完全改观,并奠定了对未知状态探索的基础。他认为,虽然戏剧和白话小说可以追寻到更早的起源,但是明代最后一个半世纪被认为是这两种文学形式达到完全成熟的时期,作为上层的文化形式,同时又对广大平民保持吸引力。指出,近些年来中国出版大量明代戏剧和小说的珍本影印本,以及有关学术著作、专门期刊;在西方也出版了大量明代小说的译本和研究成果,但是在许多方面仍需要加强研究,例如戏剧和小说作品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文学中的记叙文和白话语言之间的共生关系,都值得深入探讨。
    第四位报告人是堪萨斯大学的马歇·威德纳(Marsha Weidner)教授。报告题目为“明代艺术史著述的十年”。报告人认为,1986—1996年间,明代艺术史研究已经脱离了宋代和元代的阴影,进入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绘画和书法作为艺术品从明代美学环境中产生的其它艺术品中分离了出来。对明代绘画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中、后期长江流域地区,也即江南地区。就方法论来说,在詹姆斯·卡里尔(James Cahill)称为历史类型模式、传记模式、文献模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守旧的理论模式、故事模式和扶助模式。研究者们运用模式研究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探索文学和绘画的关系;考察绘画创作者和收藏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指出,研究者应该去发现从广义上能够概括明代美学文化的方式方法,并开阔视野,更多地结合论述妇女、僧侣、少数民族和底层人民的作品。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的明史研究专题讨论会以外,另有一个也是关于明代历史的专题讨论会,主题为“从明初至明末文学艺术作品的变化”。这个会议同样包括4篇论文:加州大学里弗赛德分校嘉卢西(Lucille Chia)的“明代商业性出版业:老行业中的新发展”,哥伦比亚大学刘湘王(Hsiang Kwang Liu)的“明代考试程文:学子应时和必需的阅读书”;芝加哥大学查尔斯·斯通(Charles Stone)的“中国色情小说起源的探讨”;威廉斯学院江居玉(Ju-yu Scarlett Jang)的“明代宦官和明代绘画”。4篇论文,4个新的切入角度,均别具一格。此外,关于明末清初研究的专题讨论会“写作、阅读和日常世界的构成:明末清初的研究”,其中包括晚明研究论文3篇:哈佛大学商卫(音译,Wei Shang)的“文学杂录、家庭百科全书和《金瓶梅》”;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凯思琳·洛瑞(Kathryn Lowry)的“晚明私人信件的写和读”;西密西根大学白千深(音译,Qianshen Bai)的“明末清初绘画和书籍中不易辨别的书法复制”;关于清初的论文1篇:哈佛大学卢迪娜(音译,Tina Lu)的“清初记载中身份的问题”,论述了南京“崇祯太子案”。
    还有一些专题讨论会中散见明史研究的论文。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Elman)的“明代国家考试政策中自然科学的作用”;西蒙·弗拉塞大学利奥·辛(Leo K Shin)的“晚明中国的旅游文化作品”;芝加哥大学理查德·王(Richard G.Wang)的“《金瓶梅》中反映的道家仪式”;北伊利诺斯大学安妮塔·安德鲁(Anita M.Andrew)和姜永琳(Jiang Yonglin)的“早期明代中国婚姻关系和社会控制的法典”,等等。
    美国明史学会本届年会的中心议题是“明代地方特性的构成”。这一论题在上一届年会上提出,从那以后,致力于这一专题的研究学者们通过电子信件展开讨论,经此次会议正式讨论后,将形成明年亚洲研究协会年会上的专题讨论会。学者们从“吴”这一地区切入,不仅讨论了地名的由来和范围,而且力图从吴地方言、戏剧、音乐、笔记等多方面丰富史料文献入手,进而探讨这一地区的地方特性,可以说是深入开展江南区域史和明代社会文化中研究的一个前奏。
    美国是国外最重要的研究中国问题的中心之一,会议期间,美国中国古代史研究学者们认真而坚持不懈求索的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自7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研究学者摒弃了中国社会“停滞论”,从“西方中心论”向“中国中心观”转变。20多年来,他们从中国内部研究中国,使研究稳步地深入进行。明史研究,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会议传递的信息来看,美国明史学界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在,在对过去进行总结后,他们站在又一个新的起点上,诚如专题讨论会开始时威尔斯教授所说:新的挑战代替了旧的挑战。更确切地说,新挑战恰恰是美国学者自身不断向旧的研究模式提出来的,充分体现了学术领域中的一派生机。我们不会忘记,70年代美国史学界汲取法国年鉴学派的整体历史观,从而批判了传统史学,注重以“长时段”研究历史的长期发展趋势,这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而本次会议明史专题讨论会中,带有总结性的篇篇报告,在某种意义上却正是对强调长时段的一种不同的声音,尤其是范德教授的报告,更是对只注重社会长期发展趋势研究而忽视历史阶段特殊性的纠偏之举。总的说来,美国学者思想活跃,在确立了研究中国史的中国中心观这一理论取向后,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视野不断开拓,研究领域不断突破,研究模式也不断演进。挑战意味着新的探索,新的深入和新的发展。^



返回1997年05期目录